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理想星环OS开源背后:从"逼上梁山"到行业赋能

    2021年,全球芯片供应链因疫情陷入瘫痪,交货周期延长、价格飙升,国际芯片大厂优先保障头部客户,中国车企面临"无芯可用"的困境11221。彼时,理想汽车依赖的闭源AUTOSAR系统暴露出致命短板——适配新芯片需耗时6个月,且授权费用高昂,严重制约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


    "要么等死,要么自救",理想汽车整车操作系统架构负责人黄震回忆,团队最终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投入200名研发人员、超10亿元资金,从零自研操作系统。这一决策被李想称为"逼上梁山",却成为理想星环OS诞生的起点。

    历经三年攻坚,理想星环OS在2024年实现量产上车,其核心突破在于软硬解耦架构:

    效率革命:将芯片适配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4周,支持英飞凌、地平线等主流芯片架构,甚至兼容国产RISC-V芯片2165;

    性能飞跃:通过跨系统协同设计,AEB(自动紧急制动)响应速度提升1倍,120km/h时速下刹停距离缩短7米,车身控制精度提高73%;

    成本优势:AI算力虚拟化损耗降低80%,年省数十亿元BOM成本,授权费归零。


    这套系统不仅解决了供应链卡脖子问题,更在安全性(端到端加密)、实时性(毫秒级控制)等指标上全面超越AUTOSAR。

    2025年3月27日,李想在中关村论坛宣布将星环OS开源,成为全球首个开源车载系统的车企。这一决定背后是双重考量:


    生态共建:通过开源社区吸引全球开发者,加速智能驾驶、车控系统等模块迭代;

    行业降本:预计每年为全行业节省100-200亿元重复投入,打破国际供应商技术垄断。


    李想以特斯拉开源推动电动化、DeepSeek开源带动AI发展为例,强调"开源是智能化下半场的大脑中枢"4062。理想汽车更计划在4月底开放车控OS、智能驾驶OS等核心组件,构建"创新共同体"。

    从被迫自研到主动开源,理想星环OS的历程折射出中国车企的生存智慧:


    供应链安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抵御全球风险的基石;

    开放共赢:开源生态能放大技术影响力,正如李想所言:"封闭放大系数,开源放大基数";

    行业范式转移:智能汽车时代,操作系统正取代发动机成为竞争核心。


    这场"梁山起义"最终演变为行业赋能,或许正如李想期待的那样:"多年后回看,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会有理想的一笔。"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