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布会以来,小米SU7 Ultra凭借赛道级性能持续引发关注。该车以2分09秒944刷新上海国际赛车场量产车圈速纪录,并在珠海、株洲、成都等赛道接连夺冠,其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等参数成为自媒体评测焦点。
消费者热情高涨,首发两小时大定破万,限量版碳纤维套件供不应求。目前该车即将挑战纽博格林赛道,持续巩固"性能标杆"定位。
突围的起点:性能与体验的双重颠覆
2025年小米SU7 Ultra以2分09秒刷新上赛圈速纪录,宣告中国车企正式踏入世界级性能车俱乐部。这款售价52.99万元的旗舰车型,用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实现1.98秒破百。超越了保时捷Taycan(图片|配置|询价) Turbo S的在上赛的成绩。
更关键的是,其首创的"可街可赛"模式打破了性能车与家用车的界限——日常通勤时续航620公里,赛道模式下电池包仍能保持40℃以下的工作温度。

图片来源网络
支撑这些突破的不仅是参数,而是对用户体验的精准把控。当特斯拉还在强调极简设计时,小米已在前车识别功能中植入了汽车文化的趣味性:
通过双摄像头识别1000余种车型,语音系统能告知旁车价格、上市年份甚至市场口碑。这种细节创新,让SU7 Ultra在首销10分钟内斩获6900个大定订单,其中35%用户是首次购买性能车。
看不见的战场:生态链降维打击
真正让传统车企警惕的,是小米汽车展现出的恐怖成本控制力。其车身冲压件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2%,电池组成本压缩15%,这源于手机供应链的深度复用——小米将3C产品的精密制造标准导入汽车生产,仅电控系统就减少了23%的冗余零件。更关键的是,6.86亿MIUI用户构筑的生态护城河:当其他车企还在为车机系统获客烧钱时,澎湃OS已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无缝流转。

这种生态优势直接体现在运营数据上:2024年汽车业务毛利率达18.5%,超越特斯拉同期水平;用户转化成本仅为行业均值的1/3。
雷军亲自交付首批车辆的营销策略,更是将个人IP转化为品牌信任资产。在杭州万象城体验店,消费者可以现场测试用小米手机远程控制车辆漂移,这种"科技秀场"式的体验,让门店日均客流突破3000人次。
重构规则的野心
从SU7 Ultra的市场表现,可以清晰看见小米的战略路径:先用极致性能打破品牌认知天花板,再用生态优势实现降维打击,最终通过智能终端联动重构人车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打法不仅改变了高端车的定价逻辑——用52.99万元的价格提供百万级性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新的用户群体:数据显示,其车主中科技从业者占比达42%,远超BBA的15%。
2025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意味着小米要吃掉国内50万级新能源车市场30%的份额。这场战役的胜负,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真正从"制造追赶"转向"规则制定"。

图片来源网络
正如特斯拉重塑了电动化标准,小米汽车正在证明:当智能终端与交通工具的边界消失时,生态化或许比电动化更具颠覆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