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重构补能赛道 压制换电优势 加速燃油车退场

    独行的菜头像独行的菜头像
    独行的菜03-22

    一、技术突破:充电速度直逼燃油车极限

    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角逐中,比亚迪于 3 月 17 日推出的兆瓦闪充技术,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行业内激起了层层涟漪。这项技术一举创造了充电 5 分钟续航 407 公里的全球量产新纪录。

    这一惊人成就的背后,是比亚迪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智慧。其核心在于全域千伏高压架构,具体来说是 1000V 电压与 1000A 电流的完美搭配,以及 10C 超充倍率。单桩功率更是达到了 1360kW,这就好比为汽车充电装上了一台强大的“加速器”。同时,“双枪升压”技术的应用,使得它能够兼容现有的公共充电桩,将普通充电桩的功率翻倍至 500kW 以上。想象一下,以往在普通充电桩前漫长等待的场景,在这项技术面前将一去不复返。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敏锐地指出,该技术实现的充电速度已经达到了“油电同速”的境界。传统燃油车通常在 5 - 8 分钟内加油就能获得 500 公里的续航,而如今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与之效率相当。这无疑是新能源汽车补能领域的一次重大跨越,让新能源汽车在与燃油车的竞争中,在补能环节有了一较高下的底气。

    二、换电模式承压:成本劣势与技术代差尽显

    蔚来等换电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艰难的境地,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成本差距明显

    从成本角度来看,比亚迪超充站的单桩成本仅26 万元,而换电站的成本却高达 150 万 - 300 万元。这种巨大的成本差距,就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换电企业面前。而且,比亚迪超充站具有很强的充电兼容性,这使得它能够快速在三四线城市落地生根。相比之下,换电站则严重依赖高密度用户场景,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只有在这些地方才能维持盈利。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用户密度不足,换电站很难收回成本,这极大地限制了换电站的发展空间。

    效率接近用户临界点

    在补能效率方面,尽管蔚来三代换电站能够在 2 分半完成换电,但比亚迪 5 分钟的充电时间已经足够满足 90%用户的补能需求。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这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差,对他们选择补能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小。就好比在超市购物,如果两种商品功能相近,价格和时间成本相差不大,消费者往往会选择更便捷、成本更低的那个

    技术代差扩大

    在技术层面,蔚来仍然依赖 400V/900V 平台,需要通过“智能升压”来适配高压桩。而比亚迪则凭借其 1500V 碳化硅芯片,这一行业最高电压等级的技术,构建起了一道坚实的技术壁垒。这就如同在一场赛跑中,蔚来的技术装备已经落后于比亚迪,想要追赶变得越来越困难。

    据专业分析,超充技术的普及将加速换电站利用率的下滑。以蔚来为例,其换电站需要日均服务 50 - 60 单才能实现盈利,但目前实际日均仅 36 单。随着比亚迪等超充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来蔚来换电站面临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三、燃油车退场加速:补能焦虑与成本优势的双重打击

    补能体验全面逆转

    电动车补能效率的突破,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补能便利性的认知。曾经,“加油便利性”一直是燃油车的核心优势之一,但如今,随着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补能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这一优势正逐渐消失。以比亚迪汉 L 为例,它不仅拥有 2 秒级的加速性能,让驾驶者能够体验到风驰电掣的快感,而且在成本方面,电费仅为油费的 1/5。这种成本优势就像是一把利剑,不断挤压着燃油车的市场空间。

    市场淘汰进程加快

    光大证券预测,到 2026 年,支持高压快充的车型保有量将超过 1300 万辆。同时,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充电桩下乡等举措,进一步压缩了燃油车的使用场景。在农村和一些偏远地区,充电桩的逐渐普及,让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更加便捷,而燃油车在这些地区的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

    产业链联动效应

    高压快充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汽车市场,还对整个产业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倒逼上游材料升级,碳化硅、液冷线缆等需求激增。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而燃油车供应链中的电机、变速箱等传统部件的价值则持续下滑,相关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四、行业趋势:补能生态重构与车企分化

    补能路线走向收敛

    超充技术的普适性正在逐渐削弱换电的差异化价值。比亚迪宣布开放兆瓦闪充技术,并与中石化等企业合作布网,试图构建一个全行业共享的快充生态。这就像是在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领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高速公路”,让更多的车辆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快速行驶。而换电模式的生存空间则被不断挤压,其独特的优势在超充技术的冲击下逐渐减弱。

    车企技术路线分化加剧

    在这场技术变革中,车企之间的技术路线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企业,如小鹏、理想等,需要加速高压平台的布局,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而那些依赖单一技术的中小车企,则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换电企业如果无法突破技术标准壁垒,扩大规模效应,很可能会陷入被动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立足之地。

    能源网络升级需求爆发

    随着超充技术的普及,能源网络升级的需求也随之爆发。光储充一体化方案成为超充站的标配,电网侧需要匹配储能技术,如比亚迪的“水库”式储能柜,来应对大功率的充电需求。这将推动能源基础设施进行新一轮的投资和建设,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稳定的能源网络。

    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不仅仅是一次补能效率的革命,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替代油车”向“重构生态”的重要跃升。换电模式虽然在特定领域,如运营车辆等方面仍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商业闭环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燃油车由于补能优势的消失,市场衰退的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在这场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技术领先者已经将竞争焦点转向了“用户体验决胜”。后发车企必须在高压快充、智能化等领域加快步伐,迎头赶上,否则就可能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淘汰。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