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电车续航“画饼”成风?车主:标600跑300,连表显都在骗人!

    新车续航缩水、高速趴窝频发,新能源车的“里程刺客”还要坑人多久?


    北京的魏先生至今想不通,自己花20多万元买的某品牌新款电车,官方标称续航650公里,实际连400公里都跑不到。提车不到一个月,他就在高速上经历了“惊魂时刻”——表显剩余100公里时,车辆突然电量报警,最终在应急车道上彻底趴窝。


    “销售说新车需要磨合,等过几个月续航就正常了,结果现在开了小半年,续航该打六折还是六折!”魏先生向记者吐槽。更让他愤怒的是,车机显示的剩余里程与实际续航严重不符,“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电量会掉多少”。


    魏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今年3月,杭州的汪女士驾驶某新势力品牌电车跨城出差,满电表显续航440公里,导航显示往返仅需300公里。然而车辆行驶到一半就因电量不足抛锚,最终她不得不花2000元叫拖车。“宣传的CLTC续航我认打八折,但表显数据居然还能再打六折,这不是欺诈吗?”


    新能源车续航虚标早已不是秘密,但如今消费者发现,车企的“套路”正在升级。


    “买车时说CLTC续航550公里,实际能跑400公里我们认了,毕竟测试工况理想。”上海车主林先生指着自己车机屏幕苦笑,“可连表显数据都动手脚,显示还剩150公里,实际跑80公里就趴窝,这谁受得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车企采用CLTC工况测试续航,该标准在实验室模拟匀速、少刹车的理想路况,与实际驾驶场景差异巨大。更让车主愤怒的是,部分品牌甚至对车机显示数据二次“美颜”——通过算法虚高剩余里程,导致用户误判真实续航。


    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续航虚标”相关投诉超1500起,有车主直言:“这不是技术误差,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续航缩水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改写普通人的生活。


    “以前开油车月油费2500元,现在开电车电费只要500元,但每天充电两次,全挑最贵的时间段。”北京网约车司机老薛握着充电枪叹气。他的车表显续航420公里,实际只能跑250公里,为接单不得不赶在午间电价峰值期(1.9元/度)充电,月均多支出800元,“省下的油钱全贴给充电桩了”。


    而对90后宝妈陈晨来说,续航焦虑已让她患上“充电强迫症”。“官方说这车能跑501公里,实际连300公里都悬。现在电量低于50%我就心慌,带孩子出门永远在找充电桩。”她展示的手机里,存着8个不同品牌的充电App,“比订外卖软件还多”。


    更极端的案例发生在东北。车主刘先生去年冬天因不敢开暖风,在-20℃的车内裹着棉被开车,视频上传网络后引发热议。网友调侃:“买电车送抗寒训练,这波不亏。”


    面对质疑,车企的回应千篇一律:“续航受气温、驾驶习惯影响较大。”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张教授指出,这种解释回避了核心问题:“CLTC标准本就与真实场景脱节,车企却继续用它宣传,本质上是用合法标准做误导性营销。”


    值得关注的是,已有车企尝试改进。某品牌推出的“实估续航”功能,能根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显示数据。车主王女士体验后表示:“虽然高速预估仍有偏差,但日常通勤误差控制在10%以内,至少不用提心吊胆了。”


    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将有更多品牌加入“真实续航”内卷,但行业彻底告别“里程刺客”仍需时间。“续航是系统工程,既要提升电池管理和电控技术,更需重建测试标准。”张教授强调,“当车企敢把‘最差工况续航’印在广告上,才是真正尊重消费者。”


    新能源车的竞赛不该是数字游戏。当车主们被迫在寒冬关空调、在高速数着里程表开车时,所谓“科技改变出行”的承诺,已然变成黑色幽默。或许唯有当车企放下“续航滤镜”,电车才能真正驶向未来。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