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我们都追过的9.1,慢慢消亡

    是婕仔吖头像是婕仔吖头像
    是婕仔吖03-22

    乌龙了。


    传一代童星退圈。


    成绩很差,次次考零分,上课睡觉,还总被同桌霸凌,被老师骂......


    猜到了吗——


    阿衰。


    没完结,没退圈,甚至还准备要出电影了。


    可是我们,好像也回不去了。



    01

    bye bye的不只是阿衰


    前不久,有人将阿衰大结局发上网,几位主角——阿衰、大脸妹,金乘五出来跟读者们拜年,颇有“告别”之意。


    漫画里,字字戳心。


    尤其是90后的读者们,在终于成为一个大人,背上了房贷、车贷、孩子、老人的赡养后。


    在看到阿衰依旧如此无忧无虑时。


    只能,苦笑一声了。


    它又一次怀念了我们小时候与阿衰在一起共度的时光,比如上课夹在语文书里看阿衰,在被窝里背着爸妈看阿衰,或是每个月最期待的就是在报刊亭里,拿到这个月新出的《阿衰》或是《漫画party》.......


    豆瓣上,《阿衰》系列的最高分数是9.1,可见这一童年情怀的含金量。


    直到报刊亭消失,看阿衰的人也长大了。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节选自微博)

    一部分人认识“阿衰”,是从《漫画party》开始的。


    每一期拿到手的《漫画party》得将竖缝里的广告看完,才会意犹未尽地放下。



    《漫画party》除了《阿衰》外,还有《乌龙院》《猫3狗4》等这些国内优秀漫画家的连载作品,短短几页,足够笑好久。



    《漫画party》之外,还有这个——


    《幽默大师》,Sir不信你们没有。



    让Sir记忆最深的,就是《幽默大师》每期《搭错线影院》里,都会恶搞一部当下最流行的电影,比如《指环王》《七剑下天山》《侏罗纪公园》《卧虎藏龙》。



    后来,动漫开始走进了报刊亭,像是《动感新势力》,每期推荐当下新番。



    外加一本《知音漫客》或是《漫友》《绘心》等,国内动漫咨询也一手抓,在《漫友》里,你认识了夏达、姚非拉、寂地、猪乐桃这些画家......



    当然,到了初中的时候,同学的抽屉里开始出现了《最小说》《新蕾·Story 100》这样青春小说杂志。


    可没过多久,就被无尽的试卷与辅导书代替了。



    今天,都已经封印在旧时空里。


    《新蕾》在2013年10周年之际宣布停刊,《动新》停在了2015年,《漫友》在2019年初发售了最后一第435期后,也再没有动向,《知音漫客》在2023年宣布休刊......


    随着我们长大,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伙伴”似乎也被我们远远抛下。


    最后,我们在之后的路上,也再也没有见到与“它们”相似的朋友了,或者,我们已经有更好的朋友,代替了它们——游戏、外卖、短视频。



    02

    再无“坏小孩”


    在这些漫画里,或多或少,都在让我们做一个“有个性”的小孩。


    90后的这一代,从这些杂志里学到了什么是“恶搞”与“无厘头”,学会了什么是“二次元”,也初次体会到了青春伤痕的不能承受之痛。


    阿衰从来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不学习,考试也常常是零分,还时常作弊,沉迷《大话西游》与《古惑仔》。



    但阿衰却会用中奖的奖金给全部同学买礼物:



    也会反对学校乱收费——



    还会将《性知识手册》带来学校,并正大光明地跟老师说:“这是国家正版出版的科普读物。”



    他似乎并不能成为一个“坏孩子”。


    只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能代入的“普通孩子”,也是我们都羡慕的孩子。


    阿衰的老师并没有因为成绩差,就不管他;他的同桌大脸妹,虽然与他一直打打闹闹,依旧是好朋友;甚至,他的爸爸妈妈会在他功课写不完的时候,来帮他写作业。



    阿衰一直是那个让人羡慕的小孩。


    就像是另一个“童年男神”——刘星。


    调皮捣蛋第一,虽然已经是初中生了,可,学习成绩一般。


    好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大部分时间是没心没肺,也乐得开心。



    虽然,在我们长大后终于对《家有儿女》咂摸过味儿了,发现这绝对是一个中产阶级并全面实现小康水平的家庭,住在二环以内,房间200平米以上,吃穿有品,天天都喝高乐高,冰激凌是哈根达斯。


    可在当初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也将自己带入了这个“普通”调皮小孩。


    他可以玩摇滚。



    可以琢磨把这玩意染成绿的;



    在表姑来家里的时候,还能穿个露脐装,学模特表演走秀。



    以及,他还有一个疼他的、理解他们的好爸爸。



    90后记忆里还有“淘气包”,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


    马小跳成绩平平,表现平平。


    上课从不好好听讲,放学后到处疯玩。


    他还有三个铁哥们,各个身怀绝技。


    2008年,吴磊曾出演过一版真人的马小跳,可惜碍于粗糙的剧本和拍摄水平,没掀起太大的水花。



    马小跳不够优秀,不够听话,却拥有大部分孩子梦想中的童年。


    爸爸是玩具设计师,妈妈是橱窗设计师,舅舅是酷毙了的新新人类。


    会做各种饭的表妹杜真子偶尔来串门,带着她那只会笑的猫(《笑猫日记》主角),时不时给马小跳的生活添些乐子。


    玩,是马小跳生活的重心。


    家里永远不缺新玩具,父母又是高收入群体,不以成绩约束自己。


    除了和三个好哥们到处闯祸外,日常是和老师派来监管他的同桌路曼曼斗智斗勇,和“成语大王”丁文涛吵架,暗恋会跳芭蕾舞的夏林果,隔三差五还嫌邻居家的笨女孩安琪儿粘自己太紧。


    在普通人局促的童年里,马小跳帮大家完成了各种异想天开的梦——


    会去宠物医院救助流浪猫狗、暑假回农村去山上疯跑、和舅舅蹦极、去自然保护区寻找大熊猫,竞选虚拟城市的小市长……


    马小跳甚至有一个以自己命名的电视台,专门拍新闻给小孩看。


    △ 老版《淘气包马小跳》插图


    他活得是那么开心,那么精彩。


    人的价值不以分数论。


    是当年的马小跳对所有孩子的震撼


    只可惜。


    随着阿衰大结局的乌龙,随着《家有儿女》《快乐星球》等少儿喜剧的消亡。


    90后这才开始想起,自己曾有过怎样一段早已远去的童年时光。


    那时的自己还没遇见内卷,还没有一身班味,还没嚷嚷着不婚不育保平安。


    只想着成为大人后,能有一个怎样美好、远大的未来。


    ——像主角一样的未来。



    03

    绝不是“爽孩文学”


    如今,猫小乐移民、郑渊洁封笔、杨红樱陷入“抄袭”风波。


    那些陪伴着90后长大的人们。


    开始一个个从我们的视野,乃至从下一代孩子的生命,以不同的方式退出。



    如果不是“大结局”、“退圈”这样的新闻。


    长大了的90后们,恐怕也再难想起他们。


    小红书上。


    有人回看这些童年的课外书,将它们重新定性为——


    “爽孩文学”。



    啥是爽孩文学?


    总结起来就是,主人公永远是淘气、调皮的小孩,而非成绩好的优等生。


    就像会放二踢脚上天的皮皮鲁、“想把那玩意儿染成绿的”刘星、臭豆腐大王阿衰,还有上课开小差的马小跳。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


    不专心学习,管不好纪律,没把学习放在生活的第一位。


    但是呢?


    从当下针对这些儿童文学的思潮转变上来看,Sir却分明感知到了一丝姗姗来迟的寒意。


    那种无忧无虑的童年。


    今天不再被向往,相反成为了“导向不正”“误人子弟”。


    甚至有人更直白地说——“快乐教育”有罪。


    为什么?


    Sir看到的,是随着一代人的青春逝去,一种成长文化的全方面倒退。


    曾经我们学到的,是分数的确重要,成绩的确重要。


    但这些并不能决定人生的输赢,也不能决定人的高低。


    不论是皮皮鲁、阿衰、刘星还是马小跳——


    他们的确成绩不好,水平不高。


    但他们坦然、自洽、无惧权威。


    无论失败多少遍,被大人批评多少次,依然能拍拍屁股爬起来,坚持在自己挑选的路上勇敢前行。


    课外书为什么重要?


    因为许多东西老师不会教,家长不会教。


    小孩子只能通过书本上的人生,看见另一种不被定义的可能。


    原来只要正直、勇敢,哪怕成绩不好,也是很棒的小孩。


    只要善良、纯粹、人格健全。


    哪怕老师不喜欢你,家长不理解你,你依然是世界的主人翁,是值得被爱、被重视的存在。



    而“贪玩童年”的另一面呢?


    因为在现实中,“好学生”已然是公认的主角了。


    老师器重,父母自豪,社会期待。


    而那些被忽视和被贬低的“普通童年”,才更需要被重新看见。


    同时。


    那些“过于”好的学生,是否也是一种童年的缺失。


    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 郑渊洁《驯兔记》


    教育最大的意义,远不是一张张试卷和红笔的勾叉所能判定。


    但如今。


    比年龄老得更快的,是思想。


    有多少人还在坚持唯分数论以外的天地,还在追寻世俗标准以外的自己;


    是谁开始理解小时候的大人,开始对自由、勇敢、纯粹力不从心;


    有多少人变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配角”。


    翻起旧账,讨伐过去的流行,曾经的热爱,用他人的眼光功利地审视自己?


    就像前年最火的儿童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讲述孩子的想象力,却也不乏“爹味”的一星:


    没责任感谎话连篇

    浑浑噩噩邋里邋遢



    儿童读物对我们的影响,是由外向内的。


    而如今,随着那一代作家画家们的远去,留给新一代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


    纸质书不再是校园里的硬通货,短视频和游戏成为了新的流行。


    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


    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随着熟悉的人的离开,有什么珍贵的东西正在流失。


    有多少人不是马小跳,转头做起了丁文涛;


    有多少人嫌弃阿衰,成了欺负人的大脸妹;


    有多少人仍是皮皮鲁,却不得不穿上一层厚厚的兔子皮,来伪装自己……


    曾经的“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花朵”。


    如今则是“爽孩”、“普孩”、“垮掉的一代”。


    丢失的只是童书吗?


    丢失的只是童年吗?


    Sir想起郑渊洁采访里,他说自己特别喜欢杜甫和李白,每当抬起头看月亮的时候,都奇妙地感受着:这就是杜甫和李白看过的月亮。



    他说:


    现在这个月亮我看它了。


    那我和(诗人们)的这个目光,就相交了。



    放到今天也是一样。


    随着一本本书的下架,一个个名字的褪色。


    留给曾经那个小小身影的记忆,还有多少?


    但幸好,我们还有月亮。


    真正的月亮不会丢失,但像月亮一样的隐喻,却会衰老、消亡。


    幸好,有那么多一起看过月亮的人。

    #春日生活打卡季##我的宝藏兴趣##晒图笔记大赛##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每日幸运签##万能生活指南##春日踏青去#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