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豪车秒变火球!极氪实验室神话破灭,谁在给电车安全“注水”?

    3月18日下午,深圳龙华区高架上演惊魂一幕。一辆黑色MPV以超百公里时速失控,车身如陀螺般横扫金属护栏,短短数秒后,底盘突然爆出火星,浓烟裹挟火舌直冲云霄。目击者颤抖着拍下视频:车内乘客仓皇逃生,而价值近百万的极氪009,最终只剩一副焦黑骨架。

    实验室“铁布衫”敌不过一根护栏

    事故确认后,极氪火速甩出声明:车辆“连续碰撞导致火情”,却对电池安全闭口不提。这与其铺天盖地的“零自燃”宣传形成刺眼对比——从针刺、火烧到22吨压路机碾压,极氪实验室里的电池包曾被冠以“公路坦克”名号。但现实却狠狠打脸:去年云南高速上,一块飞溅金属片就击穿009电池包;温州车主被烟花残骸引燃车底,客服竟称“非电池起火不算自燃”。

    文字游戏背后,藏着车企的“安全双标”

    “实验室测试就像开卷考试,答案早被车企拿捏。”某电池工程师直言。国标针刺实验仅需电池24小时不起火,极氪却让钢针停留48小时;压路机测试看似震撼,但真实撞击中,护栏锐角产生的压强远超测试参数。更讽刺的是,车企对“自燃”定义自有一套:车头起火算意外,底盘冒烟叫“热失控”,只要电池没炸,统统不算“破功”。

    新能源安全焦虑,正在杀死消费者的信任

    极氪不是孤例。某新势力曾宣传“永不起火”电池,结果充电桩冒烟被拍;另一品牌用“蜂窝装甲”自诩,却被石子击穿冷却管。当车企把实验室数据当营销筹码,真实事故却被归咎于“极端场景”。可公路上哪有绝对理想的路况?深圳这起事故中,金属护栏与电池包的死亡夹角,恰是实验室永远模拟不出的“致命巧合”。

    重建信任,需要撕掉“安全画皮”

    蜜雪冰城因“隔夜柠檬”被骂上热搜,却靠透明整改逆风翻盘——这对车企或是警示。真正的安全,不该是测试报告里的冰冷数据,而是坦诚告诉用户:电池在多少时速下可能穿刺?遭遇多次撞击时,留给逃生的黄金时间有多久?当行业不再用“文字游戏”糊弄人,电动车才能真正挣脱“火海争议”。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