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辆车是国产电动车的里程碑,还是雷军精心设计的“流量陷阱”?欢迎讨论!

1. 性能与价格:颠覆行业,还是数据泡沫?
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极速,以52.99万元售价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图片|配置|询价) Turbo GT(167万)。单看参数,它无疑是“车圈BUG”,甚至被外媒称为“让保时捷失眠的中国车”。但问题来了:普通车主真的需要这样的性能吗?
- 赛道级动力 vs 城市通勤:99%的车主用不到350km/h的极速,但超强马力带来的瞬时能耗和轮胎损耗却被刻意淡化。
- “性价比”的真相:52万买到的不仅是性能,还有小米生态的捆绑(车机系统、智能家居联动)。但若脱离小米生态,这辆车是否只剩下一副“超跑外壳”?
小米用“百万级参数”收割情怀,但实际用车场景中,这些数据更像资本市场的兴奋剂,而非用户刚需。

2. 安全与品控:科技先锋,还是实验室小白鼠?
小米SU7 Ultra的AEB测试曾因“行人保护装置误操作”翻车,连20km/h的测试都未通过。尽管后续重测合格,但暴露了两个致命问题:
- 测试团队的失误是否掩盖了系统缺陷? 用户更担心:若未触发保护装置,日常驾驶中AEB是否会失灵?
- 品控争议:有车主提车当天发现前杠开裂,虽售后反应迅速(连夜跨城维修+赠送补偿),但新车即出问题,暴露了小米造车经验不足的硬伤。
小米用“售后速度”弥补品控短板,究竟是诚意还是危机公关?

3. 用户定位:年轻人的第一辆豪车,还是社群经济的“人设工具”?
雷军力推SU7 Ultra为“女车主绝佳选择”,主打防晒玻璃、三色温化妆镜、超大收纳空间。但这真的是女性需求吗?
- 防晒和化妆镜设计看似贴心,却与“性能车”标签矛盾——追求极致速度的用户,会在车内补妆?
- 社群文化被刻意放大:开SU7 Ultra意味着加入“米粉圈层”,但车友群的狂热是否掩盖了产品本身的缺陷?
小米通过“情绪价值”绑架用户,将车从工具变为社交货币,真正受益者是品牌,还是车主?

4. 行业颠覆者,还是资本游戏的棋子?
小米SU7 Ultra以“价格屠夫”姿态入场,但背后逻辑值得玩味:
- 赔本赚吆喝?52.99万的售价若真如外媒所言“成本不菲”,小米如何盈利?是否在为后续车型铺路,或拉升股价?
- 服务体系的隐忧:尽管售后响应快(如乐山车主案例),但小米汽车网点密度远低于传统车企,长期维保成本仍是未知数。
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短期靠流量突围,但汽车行业的重资产、长周期特性,可能成为其“阿喀琉斯之踵”。
小米SU7 Ultra是一辆充满矛盾的车:它用参数颠覆认知,用社群绑定用户,用售后掩盖瑕疵。你可以说它是国产电动车的骄傲,也可以质疑它是资本游戏的产物。但不可否认,它撕开了传统豪车的价格壁垒,也让行业看到“用户运营”的威力。
那么问题来了:
- 如果你有50万预算,会选择为小米的“梦想”买单,还是坚守BBA的“稳妥”?
- 当科技公司跨界造车,我们究竟该为创新鼓掌,还是为试错成本担忧?
评论区交给你们——支持者与反对者,谁更理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