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掀起了“一口价”热潮,不少消费者以为捡到了大便宜,兴冲冲跑去买车,结果却发现里面暗藏玄机。这“一口价”,看似简单直接,实则套路满满,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

价格明降暗升,玩文字游戏
有些品牌推出“一口价”后,价格看似降了不少,实际上优惠力度还不如以前。比如,之前某款车优惠完裸车价是63000元,现在玩“一口价”,裸车价标69800元 ,这不是明摆着涨价了吗?还有的品牌,以前全款能优惠5万,现在“一口价”只优惠4万4,玩的就是“朝三暮四”的把戏,欺负消费者不了解行情。 另外,部分车企在宣传“一口价”时,在车型配置和优惠条件上玩文字游戏。比如,优惠信息里的“至高优惠”,往往是叠加了各种补贴后的最高值,普通消费者根本拿不到这个价格。像以前新能源汽车盛行时,会有国补和地补,车企把这些补贴全算进优惠里,可真到消费者购车时,可能国补政策变动,或者不符合地补申领条件,能拿到手的优惠就大打折扣。
强制消费,贷款、保险有猫腻
很多“一口价”车型,都要求消费者贷款购车,还必须在店里买保险。有些4S店甚至强制消费者办理五年分期贷款,利息算下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比如,某款“一口价”车型,看似车价便宜了,但消费者必须贷款12万,分五年还清,光利息就得好几万,算下来总成本比原价还高。 而且,店里指定的保险套餐价格往往比市场价贵很多,4S店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利益输送,消费者在这方面根本没有选择权。

置换补贴设坑
车企常拿置换补贴当“一口价”的诱饵,宣传时说得好听,实际限制重重。想拿到置换补贴,必须用旧车置换,可旧车的评估价往往低得离谱。4S店为了压低价格,会挑出各种毛病,原本市场能卖3万的旧车,到他们那就只值2万,里外里消费者根本没省到钱。并且,办理置换补贴手续繁琐,要提交各种资料,等上几个月补贴才能到账,有的甚至最后还以各种理由拒绝发放补贴。
减配严重,品质缩水
为了保证利润,一些车企在“一口价”车型上悄悄减配。比如,某些车型取消了倒车影像、内置行车记录仪、后排扶手、后排杯架等实用配置;还有的把真皮座椅换成仿皮,把自动空调换成手动空调。这些减配项目从宣传资料上很难看出来,消费者只有提车后才发现上当。 更过分的是,有些车型甚至在安全配置上动手脚,减少气囊数量、更换廉价轮胎等,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据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显示,2023年“一口价特供车”减配率达43%,主要集中在消费者不易察觉的安全配置上。
库存车、运损车当新车卖
还有些不良商家,把库存车、运损车包装成“一口价”车型卖给消费者。库存车长时间停放,零部件容易老化,性能大打折扣;运损车即使经过修复,也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车辆残值率会降低10%-15% 。消费者买车时如果不仔细检查,很容易买到这些问题车。
买车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别被“一口价”的噱头迷惑。买车前多了解市场行情,多对比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价格和配置;签订购车合同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价格、配置、贷款、保险、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提车时,认真检查车辆状况,查看出厂日期、行驶里程、车辆外观和内饰等,发现问题及时与经销商沟通解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