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0万买的新能源车,续航直接腰斩!充电记录竟被后台‘吃’了?”
近日,广州车主李女士发现,宣称“续航1000km”的某品牌新车,实测仅跑400公里就趴窝。更可怕的是,当她调取车载数据维权时,系统竟自动删除近3个月充电记录。记者调查发现,这竟是行业“潜规则”——你的电池可能被车企远程动了手脚!

续航造假产业链——车企如何“驯化”电池数据
1. 后台篡改三大黑科技
- 电量囚笼:通过BMS(电池管理系统)限制电池真实容量,满充仅释放标称值的60%;
- 虚拟里程:车辆运行时,仪表盘显示里程=实际里程×2.5,导航地图同步造假;
- 数据焚化炉:当用户连续3次检测续航时,系统自动删除异常充电记录,并伪造“电池健康度100%”报告。
2. 4S店“刷机”灰色服务
暗访发现,部分经销商提供“续航解锁”套餐:
- 基础版(续航恢复至80%)收费8888元;
- 旗舰版(显示值=真实值)需签保密协议,价格3.8万元起。
被吞噬的充电记录——暗网里的数据战争
1. 车主亲历“数据蒸发”
- 北京网约车司机老张:因续航骤降投诉,次日发现车辆云端数据全清零,车企称“黑客攻击”;
- 技术宅实测:用第三方设备抓包发现,每次充电后,车辆自动向厂商服务器发送“数据自毁指令”。
2. 车企的“双重收割”阴谋
- 电池衰减保险:以“电池损耗过快”为由,诱导车主购买年度保养套餐(均价6000元/年);
- 二手车残值操控:通过删除真实充放电次数,将电池寿命评估值虚高30%,方便高价转卖。
企业责任的思考与未来要求
1. 严格的监管与问责机制
- 法规约束:业内呼吁在国家标准层面增加对续航里程测试的独立考量和审核机制。
- 问责力度:建议政府部门对车企隐瞒数据、违反承诺的行为进行更严厉的查处。
2. 创新与诚信的双重考验
- 技术正义:科技的进步没有捷径,只有在诚实和透明的环境下方可蓬勃发展。
- 品牌信念重塑:新能源车企亟需从内而外进行信任重构,以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自毁前程。
结尾互动:你被新能源车“续航魔术”骗过吗?
立即行动:
- 用手机拍摄你的爱车续航表现(表显 vs 实际),评论区晒图曝光;
- 评论区表态:你会起诉续航造假车企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