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9日下午,哪吒汽车上海总部被上百家供应商围堵。这场“讨债大会”,是造车新势力在行业寒冬中艰难求生的真实写照。面对高达百亿元的债务、断崖式下滑的销量,以及岌岌可危的资金链,哪吒汽车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残酷的淘汰法则。
债务危机:从“销冠”到“欠债大户”
哪吒汽车的债务问题比外界预想的严重得多。此前传闻其债务规模在50 - 60亿元,可内部人士透露,实际可能达到100亿元。为化解危机,母公司合众汽车提出将70%的债务转为股权,剩下30%以无息分期现金偿还。虽然部分供应商接受了这个方案,但债转股的前提是公司估值大幅下跌,从D轮融资时的250亿元缩水到60亿元,只剩下原值的24%。这意味着,供应商的债权可能会进一步贬值,甚至有“血本无归”的风险。
更糟糕的是,原定3月到账的30亿元E轮融资,因为风险过高延期到4月。要是融资失败,哪吒可能会步威马、极越的后尘,成为又一家倒在IPO前夜的新势力。
销量崩盘:低价策略失效,高端化折戟
哪吒汽车的衰败从销量暴跌开始。2022年,它以15.21万辆的销量登上新势力榜首,可2023年销量骤降到12.75万辆,只完成了年目标的一半。2025年1 - 2月,销量更是跌到159辆和377辆,同比暴跌98%。
这种颓势源于战略失误:早些年依靠10万元以下的车型抢占市场,低价策略虽然带来了销量,却让品牌缺乏溢价能力;转型中高端推出的哪吒S(图片|配置|询价)、GT两款车型,没能打开市场,反而因为定价混乱和交付失衡消耗了大量资源。与此同时,管理层的动荡加剧了危机,创始人方运舟重新担任CEO后提出的“海外扩张”计划,因为缺乏资金支持难以推进,泰国工厂根本无法和比亚迪等巨头竞争。
资金链断裂:员工欠薪、供应商停供
资金链断裂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从2024年10月起,员工经历了两轮降薪,部分离职员工只拿到上海最低工资2690元,甚至连赔偿金都被拖欠。研发团队被曝“整体解散”,近200名员工被迫离职。
供应链也陷入恶性循环,欠款超一年的供应商停止供货,物流公司也加入讨债队伍,导致配件短缺,车主修车得等好几个月。有一位车主称,故障车送去维修5个月了还没解决,只能被迫加入维权群直播抗议。
行业启示:淘汰赛加速,谁能幸存?
哪吒汽车的危机不是个例。2024年极越汽车暴雷、威马破产,2025年初多家车企陷入停产裁员潮。行业洗牌的背后,存在两大致命问题:
1. 融资依赖症:新势力高度依赖资本投入,一旦IPO受阻或者融资放缓,资金链马上就会承受巨大压力;
2. 技术空心化:哪吒的研发投入只占营收的8%,远低于蔚来(15%)、小鹏(12%),在电池、智驾等核心领域没有竞争优势。
如果哪吒成功融资,或许能暂时缓口气,但百亿债务和供应链修复至少需要12 - 18个月;要是失败,2025年三季度可能就会进入破产程序。不管结局怎样,这场危机已经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只有深耕技术、理性扩张,才能在寒冬中存活下来。
结语
哪吒汽车的“至暗时刻”,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后必然经历的阵痛。当资本热潮退去,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终将暴露。也许,这场生死劫能促使行业回归本质:造车,终究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马拉松,而不是赌徒式的疯狂冒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