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一则关于哪吒汽车“解散研发团队”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
这家曾位列造车新势力销量榜首的车企,如今深陷研发停摆、供应商围堵、员工薪资腰斩的泥潭。
更令人唏嘘的是,公司一边拖欠员工赔偿、发放最低工资,一边为高管支付高昂房租,这场“生死劫”背后,究竟是战略失误,还是资本泡沫破裂的必然?

危机爆发:研发团队解散,供应链“崩盘”倒计时
3月18日,哪吒汽车桐乡工厂的研发人员收到一纸离职合同,要求本周内签署N+1赔偿协议,但赔偿金需等到5月30日才能到账。
这是继2024年全员降薪50%后,公司第二次大规模裁员——员工总数从2000人锐减至1700人,研发团队约200人被迫离开。
与此同时,上海总部被供应商“攻陷”:物流公司、零部件厂商接连上门讨债,部分人甚至打地铺抗议。
更深层的危机是资金链断裂。
据内部人士透露,哪吒汽车实际债务或高达100亿元,远超此前传闻的50-60亿。
2024年4月,公司账上现金仅剩4亿元,却背负37.7亿元借款和52.8亿元应付款。
供应商早已失去信任,要求现款现结,导致工厂多次停产,订单无法交付,形成“断供—停产—退单”的恶性循环。
谁该背锅?前CEO的“跑车梦”与失控的B端依赖
这场危机的矛头直指前CEO张勇。
知情人士称,张勇主导的营销体系“完全乱来”:过度依赖网约车等B端市场,忽视C端品牌建设;直营店管理混乱,甚至被调侃“不懂如何经营品牌”。
其个人决策也饱受争议——为圆“跑车梦”,他力推哪吒GT(图片|配置|询价),却搁置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大七座SUV项目,后者最终仓促改造成哪吒L上市,但因供应链问题交付延迟,退单率激增。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创始人方运舟。技术出身的他专注于研发,带领团队打造出哪吒L等“爆款”车型,内部评价“踏实认真”。
然而,2024年底接任CEO后,方运舟提出的“全球化扩张”和“2026年盈利”目标,在百亿债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员工与供应商:夹缝中的“牺牲者”
“公司用最低工资打发离职员工,却给高管租豪宅!”一名员工在社交媒体控诉。
2024年11月离职的员工至今未收到赔偿,而在职员工经历两轮降薪后,薪资仅为原水平的25%。
讽刺的是,管理层被曝出享受高额住房补贴,这种“割基层保高层”的做法,进一步瓦解了内部凝聚力。
供应商的处境同样艰难。
一家零部件厂商负责人透露:“哪吒的账期拖了半年,我们小企业垫不起,只能停产。”
如今,200多家供应商计划联合维权,若3月底债务谈判无果,哪吒汽车或将面临供应链全面“断血”。
最后一搏:30亿融资能续命多久?
尽管危机四伏,哪吒汽车仍未放弃融资。
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正推进E轮融资,计划募资40-45亿元,其中30亿元由某国外主权基金领投。
方运舟同步启动“六大改革”,包括砍掉低毛利产品、押注海外市场等。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即便融资到位,百亿债务也需数年消化,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正在关闭——2025年行业淘汰赛加速,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已抢占80%市场份额。
行业反思:新势力的“阿喀琉斯之踵”
哪吒汽车的困境并非个例。
近年来,威马、高合等新势力接连暴雷,暴露出行业通病:
1. 盲目扩张:重销量轻盈利,靠资本输血维持;
2. 战略摇摆:跟风推出小众车型(如跑车),忽视主流市场需求;
3. 管理断层:技术派与营销派内耗,决策脱离市场实际。
正如某投资人所言:“新势力的悲剧在于,用互联网速度造车,却用传统周期还债。”
当资本热潮退去,留下的或许只有一地鸡毛。
写在最后
哪吒汽车的故事,是一场关于野心与现实的残酷寓言。
从“销量冠军”到“讨债围城”,它用五年时间走完了传统车企三十年的兴衰周期。
眼下,这艘搁浅的“战舰”能否靠30亿融资重新起航?
答案或许已不重要——它的教训,正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没有自我造血能力的“新势力”,终将成为资本游戏的祭品。
大家好,我是不开车的“厨子哥”
关注我,发现更多新鲜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