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时代的安全之问:责任在谁?

深夜的北京五环路上
李阳的双手第一次离开方向盘——这辆搭载L3级自动驾驶的新能源车正以80公里时速巡航,车载系统突然发出刺耳警报,轮胎与隔离带刮擦的金属声划破夜空。三小时后,交警开具的事故认定书上依然写着驾驶员全责,但这份文件可能很快就要改写历史。
一、方向盘后的权力转移
2025年全国两会释放的重磅信号正在搅动整个汽车圈。全国人大法工委最新披露的《自动驾驶法》草案显示,针对L3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将引入系统接管期概念。这意味着当车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时,车企或将承担最高70%的赔偿责任,专属的智能驾驶责任险也将同步上线。
清华大学智能驾驶实验室负责人陈明哲教授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实验数据:在模拟的1000次突发障碍场景中,人机责任交接平均需要1.8秒,而普通驾驶员的应激反应时间为0.7秒。这个时间差就是立法需要填补的真空地带。
二、消费者与车企的攻防战
在某新能源品牌体验中心,记者记录下两派消费者的激烈争论。刚下订理想L9的车主王先生拍着展车引擎盖:我买自动驾驶就是图省心,现在出事故还要我背锅?而对面的网约车司机老张立刻反驳:车企要是全赔,保险费肯定转嫁到车价里!
车企的反应更为微妙。蔚来法务部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开发驾驶行为数字沙盘,计划通过全车28个传感器记录接管前15秒数据。小鹏汽车则紧急调整用户协议,新增紧急避让操作指引弹窗功能,这些动作被业内视为规避责任的防御性措施。
三、保险业的沉默革命
人保财险内部流出的精算模型显示,智能驾驶专属保险费率可能比传统车险低18%-25%,但设置了2000元绝对免赔额。更值得关注的是,太平洋保险正在测试系统失效险,该险种将根据车企上传的OTA升级记录动态调整保费系数。
这相当于给自动驾驶系统装了健康监测手环。保险精算师林薇解释,某新势力品牌因频繁推送辅助驾驶补丁,其合作车型保费已上浮12%。这种穿透到软件层的风控体系,正在倒逼车企提升算法稳定性。
四、十字路口的抉择时刻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自动驾驶测试区的电子围栏已扩展至200平方公里。记者乘坐的RoboTaxi在通过无红绿灯路口时,V2X系统与三辆社会车辆完成0.3秒的博弈决策。这样的技术突破,正与立法进程形成微妙共振。
公安部道研所的监测数据显示,启用自动驾驶监管平台后,涉及智能驾驶的事故定责时间缩短了43%。但仍有23%的案件需要调用车企的私有数据,这部分数据的司法认定标准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五、黎明前的技术暗战
地平线科技创始人余凯在博鳌论坛上展示的最新芯片,能在120℃高温下保持算力稳定。这种车规级硬件的突破,或许能破解责任划分中最棘手的系统可靠性难题。而百度Apollo刚刚通过ASPICE三级认证的代码库,正在成为车企争夺的技术护城河。
某自主品牌研发总监向记者透露,他们正在将制动系统的响应延迟从120毫秒压缩到80毫秒,每减少1毫秒,就能降低0.7%的算法责任权重。这种精确到毫秒级的较量,预示着智能汽车将进入责任可量化的新纪元。
当特斯拉Model Y的转向灯第三次自动纠正变道轨迹时,我们突然意识到:那些关于责任划分的争吵声,或许正是文明跨越机械信任门槛的必经阵痛。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
您认为自动驾驶时代该由谁来守护我们的安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