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年后连出三张王炸。
开年一张全民智驾牌,直接把那些敝帚自珍的主机厂打懵逼了;
然后和大疆联合推出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鸢,扩展了汽车娱乐空间;
在第一季度尾声,又重磅发布了超级e平台,三电能力同步进化,油电同速,宣告终结了电车的补能焦虑。
尤其是第一和第三张牌,放在任何一家主机厂,都是足以当作护城河级别的核心竞争力,比亚迪一厂凑齐了。
用最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超级e平台,它分为三项:
闪充电池,油电同速:超高电压1000v*超大电流1000A=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功率1000kW(兆瓦),达到了全球量产最高充电倍率10C。这个充电速度有多快呢?以汉L为例,1秒2公里,充电5分钟,能跑400公里。
3万转电机:最高转30511rpm,最高功率580kW,最高功率密度16.4kW/kg,性能表现超越V12,可以和小米su7 Ultra(图片|配置|询价)掰掰腕子;
1500V电压等级碳化硅功率芯片:为了匹配兆瓦级充电功率,自研量产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在既有行业最高水平800V的基础上,一步到位1500V。

此前行业内的充电方案基本上分为两个思路,一个是高电压小电流思路,也就是这几年炙手可热的800V方案。很多车友言必称800V,就是这个方案。国内新能源车企普遍采用这个路线;
另一个是低电压大电流方案,主要是特斯拉在采用,在自家充电桩上也能拉升到千公里/小时的补能效率,但是在公共桩上就没戏了。很多电车车友笑话特斯拉没有800V平台,其实是个误解。特斯拉压根就没有采用大电压路线。
这一次比亚迪力大砖飞,同时使用了超高电压和超大电流,1000v*1000A,用兆瓦级的功率终结了电车的补能难题。从此「闪充」的定义被重写,800V充电桩现在只能算快充了,1000V的兆瓦级功率才能算闪充桩。

以上是超级e平台的技术解读,下面我想说说比亚迪的战略能力。
此前比亚迪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埋头干事的理工男形象,如今「图穷匕见」,才暴露出迪厂强大的战略能力。
在3月17日超级e平台发布之后,比亚迪的三步走战略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了。
第一步发展汽车电动化。以动力电池为底子,夯实架构、做低成本,在市场上跑马圈地,用多价位、多车型提高市占率,站稳脚跟;
第二步发布智能化。注意,这里用的是「发布」而非「发展」,也就是说,迪厂的智能化其实是跟电动化同步发展的,只是此前在企业内的战略等级比电动化低,资源投入不在首位,因此发布的时间比电动化晚。2024年底天神之眼问世,2025年初一步到位下放到10万以内车型,让市值应声回到万亿级别;

第三步完成充电生态。也就是上文讲的内容。
为什么要拎出来这套「三步走」战略呢,因为其他主机厂不是这么走的。
友商普遍走了另外三条路线。
一是齐头并进路线。从头做整车,同步搞智能驾驶,自建补能网络。这条路线是特斯拉定义的,在国内小鹏、蔚来都走了这条路线,因此也可以叫「新势力路线」。尤其是蔚来,在补能网络上走的是换电路线,投入尤其巨大;
第二个是华为路线。不做整车,只做汽车智能化。寄生在东风赛里斯身上,逐步蚕食江淮、上汽等主机厂,为传统汽车「赋能」,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市占率;
第三个是传统主机厂路线。在燃油车的技术底子上,改造电动化,和第三方合作智能化,在补能网络上依赖电网的公共充电桩。大多数传统主机厂都走这条路线。
小米属于例外,后发入场,从头研发整车,这一点和新势力车企一致;不做补能网络,依赖第三方充电桩;智能驾驶能用,但也不算领先。
齐头并进路线前期投入太大,见效缓慢,容易把自己拖垮,蔚来就吃了这个亏;
寄生路线投入最小,不做重资产,但有摘果子嫌疑。好处是前期容易出成果,坏处是缺乏长劲,越跑越慢,好比背着气球练跑步;
传统主机厂路线差不多算陪跑,属于被电动化浪潮撵着,不做不行前提下的不得不做,边做边犹豫,缺一点孤注一掷的气魄,因此不容易出成果。
与此相比,雷军「赌上(个人的)一切」取得的成功,就显得顺理成章;
而比亚迪,堵上了几十年来集团公司的所有资产和技术成果,既有ALL IN新能源汽车的气魄,又谨慎地设计了三步走战略,在每个时间段集中资源做好一件事,看起来慢,实则厚积薄发。
于是,在2025年所有底牌翻开时,三路兵线齐推高地,直接杀到水晶,实力开启电动化新时代。
最后,只有我一个人被「兆瓦」概念折磨了半晚上么?1000*1000为什么会等于一兆?没人知道的话我再公布答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