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美慧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柴文静
留给汽车行业的时间,只剩一周了。
标普全球(S&P Global Mobility)3月13日发布紧急报告称,受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政策冲击,北美汽车行业或在一周内陷入“生产断崖”——每日减产高达2万辆,全行业面临50%的长期停产风险。
自今年2月以来,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对中国加征20%关税,引发全球供应链剧烈震荡。
这场“关税风暴”不仅威胁北美近30年一体化的汽车产业链,更将冲击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01
标普全球拉响警报:
一周倒计时与三大“灾难性情景”

标普全球在报告中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已导致北美汽车供应链“陷入虚拟僵局”(virtual gridlock),即供应链因关税政策陷入停滞,生产计划难以推进。
根据测算,若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的25%汽车关税在4月2日全面生效,北美汽车日产量将锐减2万辆,相当于全年损失超500万辆产能,这一规模接近美国2024年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标普全球给出三大情景预测,凸显行业危机:
短期混乱(30%概率):若关税冲突在4周内解决,边境物流阻塞和短期停产将导致约50万辆产能损失,但后续可逐步恢复。
在此阶段,预计一些汽车制造商,会因供应问题、边境拥堵,以及短期的生产暂停,而遭受一定的生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损失的销售和生产,有望恢复。不过,随着海关人员进行调整,边境拥堵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长期停产(50%概率):关税持续4-5个月,诸如依赖墨西哥零部件的皮卡和SUV等高关税车型将停产,新车价格上涨15%-20%,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或使美国年销量萎缩10%。
在此期间,标普表示,“一些高风险车型,将减缓或停止生产”。标普预计,汽车制造商将采取措施,节约库存,缓慢补充受关税影响的库存,限制促销活动,并保持价格稳定,以保护盈利能力。由于高风险和中风险车型的生产,受到重大干扰或停产,新车供应将受到限制。
不过,在经过几周“关税适应和车辆重新定价”后,生产可能会恢复。从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将影响美国45%的轻型汽车销售。消费者将面临所有商品价格的上涨,可支配资金减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意愿和能力降低。预计产品开发的延迟,将对未来几年产生持久影响。
产业寒冬(20%概率):关税长期化迫使车企将生产迁回美国,但劳动力短缺和成本飙升将导致北美车市持续萎缩,美国、墨西哥、加拿大销量分别下滑10%、8%、15%。
在这种情景下,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的25%关税,将长期融入汽车贸易体系。由于高关税,从墨西哥或加拿大向美国重新配置资源,将导致资源配置不佳。
因为目前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生产的车辆和零部件,是出于成本和效率优势。将它们转移到美国,将失去这些优势,增加成本;而将它们留在原地,也会因关税,而增加成本。将生产转移到美国,以避免关税,可能会提高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加剧劳动力短缺,并导致汽车公司和供应商在墨西哥或加拿大的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
尽管会有一些资源重新配置,但较高的制造成本,可能会使北美轻型汽车的销量,在未来几年内,每年下降10%,预计美国下降10%,墨西哥下降8%,加拿大下降15%。
标普全球强调,即便车企试图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供应商搬迁的滞后性和高达70%的区域供应链要求(如USMCA协定)也将导致“生产真空期”,加剧短期混乱。
02
从北美自贸撕裂到全球贸易战
自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加征汽车关税以来,美国汽车贸易政策逐步升级为“系统性打击”。
2月4日,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对中国加征20%关税,中国对美部分农产品加征15%关税;3月4日,加拿大、墨西哥汽车关税升至25%,仅USMCA合规车辆暂获豁免至4月2日;3月12日,全球钢铝关税生效,加拿大反击对美国28类商品加税,欧盟对美威士忌、摩托车征收报复性关税。

车企“合规生死战”已打响。
根据报告,一辆汽车要符合资格,其75%的零部件必须来自美国、加拿大或墨西哥,还有额外的要求——40%的核心零部件以及70%的钢铁和铝必须在本地区采购。
标普全球汽车的生产数据显示,在加拿大组装汽车且发动机和变速器都在当地采购的汽车公司更有可能符合规定。报告称,通用汽车、丰田和Stellantis,已实现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本地化生产。但本田进口了一些变速器。
在墨西哥,通用汽车、斯特兰蒂斯和丰田都有发动机和变速器的生产,但其他公司,比如福特,面临合规风险。标普的报告称,日产可能符合规定,马自达预计也能符合规定,尽管它进口变速器。
报告称,现代/起亚在墨西哥的生产模式类似,很可能符合规定,但大众集团因进口奥迪Q5的动力系统而面临风险。报告指出,大众已为出口美国的大众品牌产品实现了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本地化生产。
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依赖从欧洲采购的变速器和发动机,这使得它们在墨西哥或美国的生产不太可能符合《美墨加协定》的自由贸易规则。报告指出,根据发动机和变速器的组合不同,不同配置车型的合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严苛的合规要求叠加关税成本,直接推高车企生产成本,产业链“成本雪崩”。美国彼得森研究所测算,关税将导致单车成本增加5790美元,消费者购车均价突破5.45万美元。高盛警告,若关税全面实施,美国核心通胀率或飙升0.9%,进一步抑制汽车消费。
Auto Forecast Solutions副总裁Sam Fiorani直言:扰乱三国边境协调生产体系,只会推高车价吓退消费者。
03
全球供应链震荡下的中国变量
中国虽非本轮关税直接目标,但深度嵌入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角色使其面临双重冲击。
一方面,短期成本压力。中国对美出口的变速箱、电子元件等零部件被加征20%关税,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至北美成本上升,或推迟扩产计划。
另一方面,长期供应链重构成问题。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为规避美国关税,可能将部分墨西哥产能转移至中国,利用长三角产业集群降低成本。国产品牌则加速布局东南亚,迂回出口北美。
2024年,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汽车44.5万辆,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6.9%,其中的转口贸易,或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此外,部分在东南亚、北美等地投资,从事对美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业务的中国企业,也将面临高关税压力。
这样的情形下,“替代性机遇”隐现。标普全球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凭借成本优势,可能填补北美低价车市场缺口。2024年有些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车渗透率已超50%,电池成本较欧美低30%,若美国关税推高本土车企售价,中国品牌或通过墨西哥组装厂“曲线入美”。
然而,风险同样显著,美国拟限制中国投资墨西哥制造业,并联合盟友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中国车企全球化面临更高壁垒。在此形势下,中国汽车行业需积极探索多元路径,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潜在风险与挑战。
整体而言,特朗普的汽车关税政策,绝不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终点。全球各国的汽车行业,都需系紧“安全带”,迎接可能更为猛烈的贸易冲击。
当下,特朗普关税风暴正将全球汽车业推向“悬崖时刻”。
标普全球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若4月2日前无法达成妥协,北美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将步入深度调整期。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既是供应链外溢风险的警示,也是新能源汽车全球崛起的战略窗口。正如标普全球报告所言:“唯一的确定性是不确定性本身,行业必须为最坏情况作好准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