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与华为的合作,既是应对国产新能源围攻的“急救药”,也是豪华品牌转型的缩影。

3月17日,宝马中国与华为终端正式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市场深度融合鸿蒙生态,共同开发基于HarmonyOS NEXT的多元化智能应用与功能。
三方面提升交互智能化
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悉,此次双方合作有三大亮点。
一是BMW数字钥匙。基于HarmonyOS NEXT开发的BMW数字钥匙功能将于年内上市。这一功能将允许用户通过华为手机实现解锁、锁定或启动车辆等操作,极大地提升了上车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二是HUAWEI HiCar。深度集成的HUAWEI HiCar将于2026年率先搭载在本土生产的BMW新世代车型上。华为鸿蒙生态将无缝融入宝马智能座舱,实现“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的生态融合。这一创新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智能的车内应用程序和数字体验。
三是MyBMW App及MINI App。此前,宝马两款移动应用——MyBMW App及MINI App已于2024年底上架HarmonyOS NEXT应用市场。用户可通过这两款App激活互联驾驶服务,实现远程控制车辆、查看剩余油量、充电状态等功能。这一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宝马用户的智能互联体验。
然而,在相关专家看来,这场合作也暗藏风险,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如智选车)常被质疑会导致车企“代工化”,丧失技术主导权。尽管宝马强调“软件平台代际延续性”,但其对鸿蒙的深度依赖可能削弱自身在智能生态领域的自主性。
开启本土合作2.0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一方面,比亚迪、理想、小鹏等本土品牌通过“技术平权”策略,以高性价比的智能电动车型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传统豪华品牌如宝马、奔驰,虽在燃油车时代占据高地,却在新能源转型中显露出疲态。
宝马的困境不仅源于技术路线的滞后,更来自用户对“豪华”定义的变迁。新一代消费者更看重智能座舱、高阶智驾、生态互联等体验,而非传统机械性能。例如,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与全栈自研的生态,将高阶功能下探至20万元以下市场,而宝马的智能化功能仍集中于高端车型,且生态整合度不足。
可见,此次合作不仅是宝马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其全面开启本土合作2.0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宝马集团为新世代车型打造了开创性的全新智能电子电气架构,奠定了软件定义汽车面向未来的基础。其全球首创的数字神经系统包含四个高度集成的“超级大脑”,分别控制驾驶动态、自动驾驶、车内信息娱乐系统和车辆基础功能。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此前表示,中国正成为全球的创新引擎。通过与更多中国科技企业的共研共创,宝马以强大的体系化整合能力融合前沿创新科技,全面开启本土合作2.0时代。此次与华为的合作,正是宝马推动中国本土力量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共享、全球赋能新格局的重要一步。
后记:破局之钥,从价格战到技术战
事实上,宝马的困境折射出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普遍难题,即如何在维持品牌溢价的同时,应对本土品牌的成本与技术夹击。
如国产新能源车凭借规模化生产与垂直整合能力,将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等配置下放至30万元以下市场。而宝马的电动车型因依赖进口零部件与高研发投入,难以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
同时,宝马虽提出“新世代车型”战略,但其电动化进程仍以兼容燃油平台的CLAR架构为主,而非纯电专属平台。相比之下,比亚迪的e平台3.0、蔚来的NT3.0均已实现更高集成度与能效。
更为关键的是,年轻消费者对“智能豪华”的认知更倾向于科技感与生态体验,而非传统豪华品牌的历史积淀。
在智能电动车时代,传统车企的护城河已从发动机与底盘转向软件与生态。因此,与华为的合作仅是宝马应对危机的第一步,其长期破局需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在借助鸿蒙生态的同时,宝马仍需强化自身软件团队与AI研发,同时,需进一步扩大本土供应商比例,降低制造成本。
若宝马能借此合作实现“体系化整合能力”的升级,或可开启“本土合作2.0时代”,反之,若沦为华为生态的附庸,则很难在国内新能源的“红海”市场脱颖而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