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便宜30%了! 车载供氢系统降价“大调查”

    在氢能汽车的成本构成中,车载供氢系统是占比在15-25%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车全链大降本的背景下,原来降本缓慢的车载供氢系统也“松动”了,2024年市场价格较前一年下降了30%左右!具体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车载供氢系统价格走低?下一步是否还会再降?


    车载供氢系统降价30%背后


    在国内燃料电池企业的持续努力下,燃料电池系统价格由2019年的10000元/kW低至2024年的2000元/kW,实现了80%的降幅。受其影响,整车售价也在持续下降,有的氢能重卡已降至100万/辆以内。但以这个价格,氢能重卡要其他动力车型竞争,显然还不够低。那么再降哪一环来降?怎么降?


    业界认为,相对燃料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车载供氢系统的降本速度要慢,下一步的降本应该从这一环入手。实际上,在燃料电池汽车全链降本的大背景下,车载供氢系统的价格也已经在大幅走低。


    以为49吨氢能重卡配套大容积410L*6瓶组的车载供氢系统为例,2023年的价格在25万左右;2024年这一价格已经降到17万元左右,降幅达32%。另外一种市场常见的385L*8瓶组供氢系统方案,有企业在2023年的采购价格是33万,2024年再采购就跌倒了24万,降幅达28%,该企业甚至认为今年的采购价能预计能跌到20万左右。


    车载供氢系统原本被认为是降本“困难户”,现在忽然平均实现30%的降幅,背后有两大主要原因:


    其一,在车载供氢系统中成本占比较高的储氢瓶组降本明显。目前国内车载储氢瓶组的主流应用是III型35MPa储氢瓶,这类储氢瓶的市场价格在快速下降。而其降价的原因,一方面源于这一产品验证充足、技术成熟,进入这一赛道的企业增多——据统计,目前国内从事车载储氢瓶研发及生产的企业达到25家以上,供应能力比以前大有起色,并且多家已经具备批量化能力,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内卷现象,不少企业为了抢占订单不惜赔本赚吆喝,这直接倒逼储氢瓶价格走低;


    一方面,占储氢瓶总原材料50%以上的碳纤维的国产化程度在走高、碳纤维价格已大幅下降。以前,车载储氢瓶多采用日本东丽的高强度碳纤维进行缠绕,为扭转这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过去两年,中复神鹰、光威复材、上海石化等碳纤维企业以及一部分储氢瓶企业冲破封锁,推进并完成了储氢瓶碳纤维的国产化开发,这为储氢瓶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应用及降价提供了可能性,为气瓶的降本创造了条件。


    比如中材科技(苏州),将碳纤维国产化作为攻关重点,从复丝强度测试,到树脂配方调控、过纱路径优化,再到铺层结构设计,经过大量测试验证,成功攻关解决了国产碳纤维和树脂的匹配性、强度转化率等关键问题,成为国内最早实现T700、T800级国产碳纤维在储氢气瓶上应用的企业。


    其二,车载供氢系统中阀件的国产化应用在增多。车载供应系统中的阀件主要包括安全阀、瓶口阀、止回阀、瓶尾阀、过滤阀、减压阀、过流阀、针阀、加氢口。据悉,如此一套4瓶组车载供氢系统的国产配套阀件价格在1万多;而一套进口的则要近3万。两者价格差巨大,在降本压力下,加之国产阀件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经验在持续提升,让市场选择国产阀件的比例在增高。


    “经过前期的一些项目验证,部分国产阀件的市场接受度有了明显提升。”国内一家车载储氢系统企业市场负责人告诉高工氢电,除非下游客户明确提出要求使用进口的阀门,一般情况,国产阀门基本能满足使用的需要。


    根据国内主要储氢系统企业反馈的情况统计,2022年,车载储氢系统阀件的国产化占比仅有20%-30%;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经基本达到50%,国产化替代速度较为明显!


    下一步是否还会再降?


    两大重要原因推动车载供氢系统价格快速下降,那么眼下的这一价格是否满足用户的心理预期?未来是否还有再降的可能?


    一家燃料电池企业相关负责人提出这样的期盼:“如果燃料电池系统价格控制在1000元/kW,氢系统价格控制在10万元以内,算上锂电池、车身的价格,氢能重卡可以达到60万元/辆,这个价格在有补贴的情况下才有希望与其他动力车型进行PK,商业化订单才有可能全面大开花。”——也就是说,市场认为车载供氢系统的价格还需要进一步降低。


    从目前市场反馈信息看,车载供氢系统的价格下一步还是有可能再降的。


    从储氢系统阀件角度看,伴随国产阀件优化升级以及在一些示范应用项目上装车使用之后得到积极评价,打消下游客户对国产品牌的疑虑,以及降本压力,国产阀件的市占率是有希望进一步提高的。富瑞阀门相关负责人就预估,2025年国产阀件的市占率有望进一步走高。


    从储氢瓶的角度看,目前车载储氢瓶单瓶容积在显著走高,单瓶容积大意味可以在确保车辆储氢量、满足车辆运营需求的前提下减少瓶组数量,降低管阀件的用料,这有助于成本。


    2024年在11月举办的佛山氢能展上,中集氢能发布了其国内首个450L Ⅲ型超大容积车载储氢瓶。天海工业也首次展出新产品——新国标规定最大容积的35MPa-450L Ⅳ型车用储氢气瓶等产品。2024年期间,市场甚至已经出现只设计一个容量400L以上的IV型储氢瓶的车载供氢系统。车载单瓶容积大的趋势将有利于推动供氢系统降本。


    另一方面,IV型储氢瓶的应用也有望推动车载供氢系统降本。IV型瓶采用塑料内胆替代金属(III型内胆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具备良好的抗氢脆腐蚀性,产品安全性高,韧性和变形协调能力强,产品疲劳寿命超过45000次循环;储氢密度也高于同规格III型瓶,容积和压力越大,其重量优势越明显。鉴于生产IV型储氢瓶需要配备专用模具且价格较高,从价格策略出发,Ⅳ型瓶刚上市时价格跟Ⅲ型瓶相当或者略便宜,但市场规模扩大后它应该会具有更大的降本空间,那么与之相应,整个车载供氢系统也将有新的降本空间。


    目前,国内主流储氢瓶企业基本均完成了IV型储氢气瓶产品的研发生产,IV型瓶国标正式实施,企业进入Ⅳ型储氢瓶的型式认证、制造许可、整车验证的角力赛中。


    概括来讲,对于车载供氢系统下一步是否会降本,一家相关企业负责人如此总结:“降应该还是会降的,目前储氢瓶的几个关键材料价格都比较透明了,成套价格现在相对稳定,如果国产阀件能够进一步取代进口,另外加上IV型瓶的逐步推广应用,整个供氢系统的价格是有可能再走低的。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