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从“高端车专属”到“10万级标配“,2025年车企智驾布局竞争火热

    CarPedia头像CarPedia头像
    CarPedia03-16

    在几天前的小鹏新款G6/G9上市发布会上,何小鹏说道:2025年第一季度是中国智能驾驶发展的戏剧时刻,整个行业最大的共识是形成了“共识”,忽然之间智驾成了所有车企的紧急战略。大家都变成了高阶智驾“第一梯队”。

    在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智能驾驶”已不再是豪华车的专属标签。当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搭载于10万元级以下车型时,这场从高端向大众市场的技术迁徙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就在今年第一季度内,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也纷纷宣布了自己的智驾宣言,在即将到来的3月18日,奇瑞汽车和极氪汽车也将发布最新的智能化战略,各个品牌的竞争愈发激烈。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数据,2024年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50%,而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攀升至65%。这意味着,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正从“尝鲜”走向“刚需”,谁能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领先,势必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一、技术下放:从实验室到“菜市场”的跨越

    1. 成本重构:激光雷达的“白菜价”与算力平权
    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激光雷达,因速腾聚创EM4等国产方案量产,价格已跌至200美元以下。与此同时,地平线等国产芯片企业通过算法优化,以10-30 TOPS的算力实现传统百TOPS芯片的效能,例如地平线征程6芯片在15万元级车型中已实现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这种硬件成本的指数级下降,直接打破了“高阶智驾=高成本”的固定思维。

    2. 算法革命:大模型驱动的“平民化智驾”
    华为ADS 3.0与吉利“千里浩瀚”系统均采用端到端AI大模型架构,通过海量真实路况数据训练,将决策、感知、控制环节一体化。以吉利为例,其“世界模型”可大幅压缩代码量,使算力需求降低至5 TOPS,系统成本节省40%。这种“软件定义硬件”的思路,让10万元级车型也能实现以往30万元车型的智驾体验。

    3. 供应链竞合:从“单打独斗”到生态联盟
    长安汽车“北斗天枢2.0”计划联合12家芯片企业、8家算法公司与5家地图供应商,构建开放型智驾平台,使单车型研发成本降低35%。这种生态化打法,让中小车企无需自建“技术护城河”,即可通过模块化采购实现智驾功能快速落地。

    二、市场格局:三大阵营的攻守之道

    1. 领先一代:华为、特斯拉的“技术霸权”
    华为ADS 3.0已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覆盖,在问界M9上完成从地库自动唤醒到跨楼层泊车的闭环;特斯拉FSD V12则凭借纯视觉方案,在15万元级Model 2上实现90%场景零接管。两者通过算法代差构建壁垒,但特斯拉受制于数据本地化合规,市场下沉速度落后于华为。

    2. 次世代A:比亚迪、吉利的“降维打击”
    比亚迪将“天神之眼”系统下放至海豚(图片|配置|询价)荣耀版,通过视觉+4D毫米波雷达的轻量化方案,实现60km/h以下城区跟车与自动变道;吉利则依托自研的“天地一体”高精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在10万元级银河L6上完成高速NOA全系标配。这类车企以规模化摊薄成本,用“够用就好”的策略抢占大众市场。

    3. 正当代:传统车企的“防御性创新”
    上汽、广汽等企业选择与Mobileye、百度Apollo合作,通过Q5H芯片+行泊一体方案的组合,在15万元级车型中实现高速领航与记忆泊车功能。例如荣威D7搭载的“洛神2.0”系统,硬件成本控制在4000元以内,但功能局限于结构化道路。

    三、技术路径:两条路线的生死竞速

    1. 视觉派VS激光雷达派:不是选择题,而是应用题
    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依赖8摄像头+神经网络模拟激光雷达点云,成本优势显著,但对复杂光照条件适应性差;华为、蔚来则采用“视觉主导+激光雷达校验”的融合方案。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15万元级别车型中纯视觉方案占比达68%。

    2. 高精地图的“退”与“进”
    百度Apollo Lite与毫末智行推出的“无图方案”,通过众包建图将高精地图成本从单车3000元压缩至近乎零,但牺牲了匝道、隧道等场景的通过率;华为、小鹏则采用“轻地图”策略,仅保留车道级拓扑信息,使系统在20万元-30万元级车型中保持85%的场景覆盖率。

    四、用户心智战:从参数崇拜到场景刚需

    1. 功能定义的改变
    在10万元级市场,用户对智驾的需求呈现明显分层:网约车司机关注“自动接单+智能节油”(如比亚迪秦PLUS的AI能耗管理);家庭用户偏好“防加塞+儿童模式”(如吉利星瑞L的主动避让系统);年轻群体则热衷“自动寻车位+车外交互”(如长安启源A07的AR-HUD泊车指引)。车企开始从“堆砌功能”转向“场景化套餐”服务。

    2. 信任度悖论与教育成本
    J.D. Power调查显示,15万元以下车型用户对智驾的信任度仅为43%,远低于30万元以上车型的68%。为此,奇瑞联合平安保险推出“智驾事故先行赔付”服务;蔚来则在10万元级子品牌“萤火虫”上搭载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通过实时风险提示降低误操作率。

    五、隐忧与挑战:普及背后的暗礁

    1. 法规滞后与责任界定困局
    目前,自动驾驶如果遇到事故的责任划分在全国层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例如小鹏G3i的自动变道功能在深圳被认定为“驾驶员负全责”,而在上海则允许车企承担30%责任。这种区域性差异导致车企在功能开放上趋于保守。

    2. 数据安全与隐私红线
    10万元级车型普遍采用低成本通信模块,存在数据加密等级不足的风险。2024年某自主品牌7万元级电动车被曝出智驾系统可被远程劫持转向,引发行业对“平价智驾”安全性的质疑。监管部门已要求15万元以下智驾车型强制安装车载数据黑匣子,单车成本增加约500元。

    结语: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当智能驾驶成为10万元级车型的“标配”,这场技术普惠的背后,实则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缩影。据麦肯锡预测,到2028年,中国智能驾驶软硬件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其中70%的增长将来自15万元以下市场。这场战役的胜负手,或许不在于谁能造出最顶尖的技术,而在于谁能在成本、安全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