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绿色鸦片:你是从什么时候染上高尔夫的?还有救吗?

    写在前面


    谈起高尔夫,国际上公认且广为流传的是苏格兰起源说。

    14-15世纪的牧羊人在放牧时,用牧羊棍击打石子或草皮块,比拼谁击得更远或更准,目标多为天然存在的兔子洞。这种利用自然地形(沙地、草地)和随手可得的工具(木棍、石头)的游戏,被视为高尔夫最原始的形态。

    高尔夫最初形态的本质是人类对击球入洞的本能乐趣,在不同文明中独立演化:苏格兰牧羊人赋予其竞技性,中国士大夫注入策略美学,荷兰市民强化群体参与。

    尽管文化背景迥异,但“以杆击物、目标导向”的核心逻辑跨越时空,最终在苏格兰规则体系下汇聚成现代高尔夫运动。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高尔夫,即使不下场,室内练习动作本身已成为当代人对抗焦虑、构建人设的仪式化行为。

    不管有没有“实地打过”,挥杆时的优雅姿态,都是一种自我表达。

    可以说,高尔夫运动近年来的大众化热潮可归结为“运动价值重构+符号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高尔夫运这原本纯粹的运动,是如何变了味道呢?


    第一章 王老板打高尔夫,和高尔夫无关!


    高尔夫运动不仅仅是项运动,更是一种圈层文化,一种社交活动。但林子大了,什么鸟人都会有。我身边的企业家朋友申总就明确表示,他已经几年没打了,当初十几万的会籍也40多万转让掉了。

    我追问其原因,他说:“现在打球的这些人,跟我们当年完全不一样,跟他们打没意思。”

    细究下来,我们会发现高尔夫成为“混圈子”工具的风气,源于其历史、经济和文化属性的多重叠加,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1、高尔夫成为社交工具的成因

    高尔夫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早期由王室和贵族主导,天然带有阶级属性。

    19世纪美国复兴时期,私人俱乐部制度和高昂会员费(如年费制、果岭维护成本)进一步将大众排除在外,形成“准入壁垒”。这种历史积淀使高尔夫成为身份象征,如中国鸿华高尔夫俱乐部单次消费可达数千元。

    高尔夫运动的经济门槛,形成了天然的圈层筛选机制。一套定制球杆价格堪比入门轿车,国内会员年费动辄数十万,而香港、澳门高端球场会费甚至高达50万美元。

    高尔夫这项运动其实认知门槛颇高:复杂的规则(如“小鸟球”“差点计算”)构成知识壁垒,需长期投入才能融入圈子,不长期打的人,可能连圈子里的“高尔夫黑话”都听不懂,搞不好真的傻乎乎跑去问球童

    “第19洞在哪里?”

    这时,球童怎么回答,就很考验他的情商,会不会给“老板”提供情绪价值了。

    打高尔夫真的花时间,一场标准18洞耗时4小时,远超普通社交时长,这就要求参与者需具备“有钱有闲”的特质。

    高尔夫运动之所以被称为“优雅的运动”,我认为和它的“非对抗性”有关。什么事情,一对抗就粗鲁了。

    高尔夫球场提供非对抗性环境,步行和挥杆间隙便于深度交流。研究显示,并肩运动比会议室谈判的信任建立速度快3倍。例如马云在果岭谈成雅虎10亿美元投资,巴菲特通过观察对手球场表现筛选合作伙伴。

    2、全球范围内的“圈子化”现象对比

    美国的高尔夫运动,虽已大众化(据统计,2022年就有4110万高尔夫运动参与者),但顶级俱乐部如圆石滩仍是政商精英聚集地。特朗普执政期间多次在球场接待外国政要。

    欧洲来看,英国圣安德鲁斯老球场等传统俱乐部仍保留严格会员制,成为政要社交场,如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被曝通过高尔夫结交金融巨头。

    对于深受儒家等级思想“毒害”的东亚文化圈来说,高尔夫运动也成了职场文化与阶层跃迁工具。

    在日本,不少大型企业将高尔夫费用计入“业务促进费”,高管通过球场拓展人脉。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商人以高价收购美国球场引发“经济入侵”争议。

    而韩国,有60%职场人通过熟人推荐就业,高尔夫成“晋升必修课”。前总理李海瓒因罢工期间打高尔夫赌球被迫辞职,凸显其社交政治化属性。

    在香港,尽管领展集团通过商场高尔夫体验日推动“社区化”,但高端赛事如香港公开赛仍是政商名流秀场。

    澳门,湾区高协通过赛事搭建政企合作桥梁,如2025粤港澳邀请赛融合招商洽谈与公益捐赠。

    中国台湾省:有不少企业主通过高尔夫与大陆台商建立联系,球场成两岸经贸“非正式谈判桌”。

    高尔夫这项高端运动,可谓是名利场,越是名利场也就越容易惹出是非。以下是高尔夫界几位知名人物涉及的重大丑闻,涵盖私生活、法律纠纷及体育道德问题:

    先说“高尔夫第一名人”——泰格·伍兹(Tiger Woods)

    2009年感恩节期间,伍兹因车祸事件引发连环爆料,十余名女性自称是其情妇,包括模特、夜店服务员等,导致其“完美家庭”形象崩塌。

    妻子艾琳发现其出轨短信后,用高尔夫球杆追打,伍兹驾车失控撞树受伤,事件被美国媒体称为“堪比克林顿性丑闻”。后续他公开道歉并无限期退出赛场,接受性瘾治疗,损失数千万美元代言收入。

    2017年,伍兹因涉嫌“酒精或药物影响下驾驶”被捕,警方发现他在车内昏睡且无法完成清醒测试。尽管他辩称是处方药副作用,但尿液检测结果未公开,最终形象再受重创。

    可见,高尔夫运动员的私生活崩塌,可能直接导致职业生涯断崖。

    再说麦克道尔(Graeme McDowell)

    2024年,麦克道尔在国际赛事中兴奋剂检测呈阳性,被国际高尔夫联盟(LIV)禁赛一场。尽管具体原因未明,但推测可能与成绩压力或误食有关。此事件引发对高尔夫运动公平性的质疑,并促使体育界加强反兴奋剂监管。

    还有曾经闹得满城风雨的关之琳与刘銮雄的“高尔夫球事件”

    1992年,关之琳因体内取出两颗高尔夫球送医,引发香港娱乐圈轰动。30年后,刘銮雄澄清此事为谣言,称其与关之琳的关系被媒体曲解。该事件反映了女性在舆论中的弱势地位,成为公众探讨性别偏见的典型案例。

    高尔夫作为传统精英运动,名人丑闻往往引发远超体育范畴的社会讨论。尽管高尔夫被异化为“圈子工具”,但其核心仍是体育运动,纯纯粹粹的一项运动。


    第二章 发誓以球为命的“高手”们,后来怎么样了?


    说到职业高尔夫运动员的收入水平,其实两极分化很严重。

    顶级选手:PGA巡回赛头部选手(如内莉·科达)单赛季奖金超400万美元,叠加代言收入可达千万级别;LPGA 2025赛季总奖金1.31亿美元,但前5名选手瓜分45%。

    底层选手:PGA排名100位的选手年收入约21万美元,扣除税金、教练费(单场2000美元)、差旅(年飞行4万英里)等成本后净收入不足4万美元;LPGA第150名选手收入低于7万美元,难以覆盖基本开支。

    职业高尔夫运动员也面临着严重的伤病与透支,如迈克尔·金一年飞行4万英里导致时差疲劳,长期挥杆引发脊柱劳损,部分选手40岁后仍需参赛维持养老金。

    而高尔夫运动退出机制却是缺失的,中国选手张进坦言,若无法进入赛事前8名则“亏本”,部分职业选手被迫转行教练或陪练。

    据调研发现,高尔夫教练的收入差距也非常显著。

    一线城市的职业高尔夫教练时薪1200-3500元,明星教练月收入超3万元;业余初级教练时薪200-600元,月薪约5000-12000元。

    二三线城市的高尔夫教练收入打7-8折,部分兼职教练月收入仅1500-3000元,依赖学员数量和课程套餐提成。

    造成以上现场的原因,我分析主要是由于认证体系不完善与高尔夫教练的职业瓶颈有关。

    先说资质混乱:中高协认证分三级(初级/中级/高级),但市场充斥“花钱买证”现象,导致教学质量参差。

    在谈高尔夫球手的转型困境:职业球员转教练比例高,但缺乏系统培训,部分教练因生存压力放弃技术精进,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高尔夫运动发展的未来方向应该是健康化与公平化。我们一起努力,将高尔夫从“混圈子工具”转向全民健康载体,借鉴日韩职场化、欧美大众化经验,实现运动本质回归。

    毕竟,高尔夫运动的健康化与公平化需多方协同,既需政策引导,也依赖市场创新,最终让运动回归其锻炼身心、连接自然的本质价值。


    第三章 伪高尔夫品牌生意经:你笑他圈子不同别强融,他笑你守着绿油油的果岭割不到一根韭菜!


    高尔夫品牌有很多,相关的报道和研究报告想必读者们也都看了不少。这里面的核心差异在于,专业运动品牌与符号化消费品牌的博弈。

    高尔夫运动品牌的市场格局中,HONMA、TaylorMade、Titleist等专业品牌与比音勒芬代表的“泛高尔夫”品牌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前者以技术驱动服务专业运动,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品牌都有铁杆拥趸;而后者以文化符号切入大众消费,可以简单分为比音勒芬和其他。

    这两者既存在竞争,也共同推动了高尔夫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1、专业运动品牌:技术壁垒与职业化基因

    HONMA:手工工艺与高端定位的极致化

    HONMA自1959年起坚持手工制杆工艺,是全球首个使用碳素杆身的品牌。其产品以“星级”划分等级,核心用户为追求精准击球体验的高净值人群。

    例如,2023年推出的BERES系列融合钛金属和硼材料,单价超3万元,成为职业球员和收藏家的首选。但过高的价格(如5星级球杆售价达10万元)使其难以触达大众市场。

    TaylorMade:技术创新驱动市场份额

    作为金属木杆革命的先驱,TaylorMade通过可调节重心技术占据PGA巡回赛超40%的使用率。其R7系列连续5年成为销量冠军,2023年推出的Stealth 2系列通过AI算法优化杆面弹性,使击球距离提升8-12码。

    但TaylorMade过度依赖职业赛事背书(如签约泰格·伍兹),导致大众市场认知局限于“专业工具”而非生活方式。

    Titleist:赛事标准制定者的统治力

    Titleist在高尔夫球领域具有绝对话语权,Pro V1系列占据美巡赛75%的用球份额。其研发实验室每年投入超1.2亿美元,通过双核心结构和392个凹坑设计实现飞行稳定性。但过于聚焦专业领域,导致服饰等衍生品类缺乏竞争力。

    这里面的核心矛盾在于,专业品牌的技术壁垒形成护城河,但也造成“曲高和寡”的现象。例如2023年HONMA中国区营收中,非职业爱好者仅占18%。

    2、比音勒芬:高尔夫符号消费的代表品牌,专注中国本土化生存策略

    首先,何为“不打高尔夫的高尔夫品牌”?这是什么逻辑?

    比音勒芬通过绑定高尔夫文化符号,精准切入中国新兴中产的“身份焦虑”。其核心用户(40岁以上中小企业主)中,78%从未下场打球,但愿意为“精英感”支付溢价。

    例如,售价2380元的冰爽T恤采用日本东丽面料,强调“抗皱免烫”而非运动性能,契合商务社交场景需求。

    其次,渠道策略的降维打击

    在HONMA专注球场专卖店时,比音勒芬抢占机场、高铁等流量入口,69家机场店贡献超30%营收。其定价策略利用信息差——三四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同价,塑造“国际大牌”认知。

    再者,年轻化转型的困境

    尽管推出与哈佛大学联名系列、签约丁禹兮等举措,但2024年数据显示,90后消费者占比仍不足20%。尝试拓展的轻奢线CERRUTI 1881面临品牌认知割裂——老用户认为“失去商务基因”,年轻人吐槽“设计老气”。

    高尔夫符号消费品牌的核心优势在于,比音勒芬的毛利率达77.86%(2024H1),远超LVMH集团(68.8%),证明符号化消费在中国的市场潜力。

    3、不单是消费升级,也不全是消费降级,接下来细说高尔夫市场消费分级背后的消费逻辑。

    首先,高尔夫消费分级体现在专业品牌的“技术信仰”与“文化断层”

    HONMA等品牌的技术优势在职业领域无可替代,但其对高尔夫历史(如苏格兰贵族传统)的过度强调,与中国大众的认知存在隔阂。例如,中国高尔夫人口仅97.5万(2023年),远低于美国的2410万。

    其次,本土品牌的“需求创造”与“赛道卡位”

    比音勒芬的成功揭示了非运动场景的增量空间:将高尔夫从“运动”解构为“精英生活方式”,覆盖商务、差旅等场景。

    其赞助中国国家队的策略(2013年至今)虽被质疑“缺乏专业基因”,但成功建立国民认知。

    再次,消费升级的双向渗透

    专业品牌开始布局生活化产品(如HONMA 2023年推出都市机能系列),而比音勒芬收购CERRUTI 1881进军重奢市场,显示两类品牌的边界正在模糊。

    4、未来趋势:共生而非替代

    首先,专业高尔夫品牌需突破“工具化”桎梏

    TaylorMade已通过模拟器球场合作触达1550万美国用户,HONMA在中国推出“HONMA之家”体验店,尝试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价值。

    其次,符号化品牌面临“去伪存真”考验

    比音勒芬的库存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198天升至2024年的304天,反映其设计创新乏力。需在保持商务基因的同时,真正理解年轻群体的审美诉求。

    再次,高尔夫文化的本土化重构

    随着室内模拟球场普及(中国2024年新增超500家),运动门槛降低将催生新需求。专业品牌与本土品牌的融合(如FILA GOLF联名迈凯伦)可能成为破局关键。

    HONMA、TaylorMade等品牌代表着高尔夫运动的“专业主义”,而比音勒芬则揭示了“符号消费”在中国市场的独特生命力。二者的共存反映了消费社会的分层逻辑:一部分人追求功能价值,另一部分人购买身份认同。未来胜负取决于谁能更精准地捕捉运动普及与消费升级的交汇点。


    结束语


    高尔夫运动从亲近自然、锻炼身心的健康运动,异化为阶层符号与商业社交工具,其核心转变源于高消费门槛(如百万会籍、定制装备)与稀缺资源(土地、维护成本)叠加,形成了精英圈层的身份象征属性,甚至衍生出“不打高尔夫却消费高尔夫符号”的畸形文化。

    从球具、球友、球场、球员,一切都是生意,一切都为了生意。如果你染上了高尔夫,在享受这项运动的同时,要提醒自己身处“生意风水局”中,用正念金刚护体,以免邪魔外道侵蚀。

    金科从小好静不好动,对于高尔夫这项运动也只是偶尔受邀打打,没有什么瘾头。金科作为中国战略品牌专家,对于高尔夫更多是从产业发展、品牌营销角度去分析、去体验、提出一点浅见。

    此刻,我看着那金光闪闪的HONMA套杆,心里五味杂陈。可能,高尔夫的宿命,注定是一项高级,但脱离不了低级趣味的运动。

    企业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品牌营销、品牌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定位、管理咨询、管理定律、广告、管理学奖、管理决策、公共关系、创新、创业、公司治理、管理伦理、流程管理、目标管理、品牌管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产品、顾客管理、企业营销观念、渠道管理、市场研究公司、商业模式、市场预测、商品陈列方法、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市场分析、市场细分、销售管理、营销理论、营销术语、营销工具、营销决策、营销案例、营销模式、营销环境、营销文化、营销系统、营销类型、营销策划、营销组织直销。

    金科金句第68期2025年03月15日 消费者日

    在小城市,大道理服从小道理,小道理服从没道理,没道理服从有关系;在大城市,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不管有道理还是没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有一种成熟是思想深邃,还有一种成熟,纯粹是样子老。

    高歌猛进的时代,房地产商卖的不是房子,而是房价。

    练块头的土匪不是合格的土匪,背条文的律师不是称职的律师,秀PPT的策划人不是靠谱的策划人。

    能分享的成功经验都是冰山一角,能宣传的成功案例都是以偏概全。

    竞争的最高境界就是免于竞争,竞争是他们的,你什么都不用烦。

    先进就会骄傲,骄傲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鸡娃,就是没出息的父母,用没出息的方式,希望孩子有出息。

    身无分文,心游天下。

    对于企业家来说,财富就是数字;对于数学家来说,数字就是财富。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