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风口上的“逆行”
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跨界者众:小米、华为、苹果……巨头们争相涌入家用车市场,试图分一杯羹。然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却在一片喧嚣中掷地有声:“格力不做小轿车!”。这一表态看似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实则暗藏战略深意。当外界质疑“格力是否错失良机”时,董明珠用行动证明:她的战场,从来不在红海。
一、不造小轿车,是战略还是退让?
- “战略选择”背后的逻辑
董明珠多次强调,格力放弃家用车并非退缩,而是基于“技术延伸”的主动选择。她直言:“你要电动车,我就能给,但我们不做小轿车。”。格力从空调主业出发,依托对核心技术的掌控,逐步向新能源车领域延伸,但路径清晰——聚焦商用车。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工程车市场,技术门槛高、竞争压力小,且与格力在B端市场的积累高度契合47。 - 避开“内卷”,抢占差异化赛道
家用车市场早已巨头林立,特斯拉、比亚迪、小米等品牌厮杀激烈。而商用车领域,尤其是新能源工程车,仍存在政策红利和技术空白。格力通过控股银隆新能源(现格力钛),快速切入钛酸锂电池和新能源客车市场,形成从储能设备到整车制造的闭环产业链。这一布局既避开了乘用车的价格战,又抓住了“新基建”中公共领域电动化的政策机遇。
二、格力的造车版图:从银隆到“格力汽车”
- 银隆收购的“曲线救国”
董明珠的造车梦始于2016年对珠海银隆的收购尝试。尽管当时遭董事会否决,但她以个人名义入股,并在2021年通过司法拍卖助力格力电器控股银隆(持股47.93%),最终将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这一迂回战术,不仅补足了格力的电池技术短板,更让其在新能源客车领域站稳脚跟。 - 上海格力汽车:技术协同的野心
2024年10月,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涵盖汽车零部件研发、工业机器人制造等。这家公司被视为格力加码智能制造的信号。近期,格力汽车中标湖北大学智能制造项目,并公开多项机器人专利,显示出其在自动化生产与车用技术融合上的野心。
三、董明珠的“不造”底气:技术、品牌与争议
- 技术自信:“储能设备已出口全球”
面对外界对格力新能源实力的质疑,董明珠反问:“我们的储能设备出口到全世界,你认为行不行?”。格力凭借空调领域积累的电机、电控技术,向新能源车产业链渗透,形成“技术复用”的优势。 - 品牌博弈:“董明珠”三个字的价值
从“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到以个人名义为战略品牌背书,董明珠将个人IP与格力深度绑定。她坦言:“‘董明珠’代表诚信和品质,省了十几亿广告费。”。这种近乎赌注的自信,既强化了市场对格力的信任,也引发“个人绑定企业”的争议。但董明珠回应:“我的名字属于格力,我这一辈子都在格力身上。”。
四、争议与挑战:格力造车的“未竟之路”
- 市场考验:商用车的规模化难题
商用车市场虽竞争较小,但需求分散、定制化要求高。格力能否在环卫车、重卡等细分领域实现规模化盈利,仍需时间验证。 - 战略协同:多元化业务的平衡
从空调到机器人,从手机到汽车,格力的跨界步伐越迈越大。如何避免资源分散,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协同,是董明珠必须面对的课题。
结语:不追风口,只造风口
董明珠的“不造小轿车”,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差异化突围。在巨头们扎堆家用车市场时,她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更可持续的路:以技术为矛,以战略为盾,在细分领域打造护城河。正如她所言:“格力不会盲目跟风,而是自己创造需求。”。这场“不造”背后的商业哲学,或许正是格力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的密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