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战场上为了活命能装死吗?下场恐怕更惨烈,最大的威胁竟来自队友

    古往今来,战争向来无比残酷,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国家或政权强行征召入伍时,百姓往往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杜甫在名篇《石壕吏》中,就描述了官吏强行抓老人充军的悲惨场景。对于并非一心想在战争中建功立业的普通人来说,如何在战争中活下来,并完好无损地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便成了首要问题。

    此时,假如你身处战场,或许会冒出这样的念头:能不能在战场上装死,以此瞒过敌人,待战争结束后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呢?

    实际上,当你作为战场上的一名将士产生这种想法时,第一个反对的可能不是别人,正是与你朝夕相处的战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的“阵亡”可能会连累周围同伴一同遭殃。例如晚唐时期,后梁太祖朱全忠担任唐朝藩镇节度使时,推行过一种名为“拔队斩”的军法,规定部队主将若阵亡,所有部下都要被一同处死 。

    不过,或许有人会想,自己既不是主帅,连小队长都不是,只是个杂兵,总不至于害死战友吧?答案是否定的。先秦时期的兵书中就有记载,军中以五人编为一伍,其中一人犯了禁令,若其他士兵知情不报,这一伍的士兵全都要被杀掉。所以,道德感稍弱的士兵若不顾周围战友死活选择装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同伴。

    既然独自装死困难重重,那能不能凭借口才,拉拢身边战友一起装死呢?这样或许能避免被周围战友发现。这种情况我们能想到,军队自然也早有防备。

    自古以来,为防止士兵在战场上不奋勇杀敌,军队制定了大量军令。如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率领的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包围,英宗本人也被俘获。瓦剌打算乘胜攻破明朝首都,于十月初分三路大军进逼北京。明朝得知消息后,任命于谦等人守御京师,于谦下达了一系列重要军令,其中一条规定:士兵若不顾将领,先行撤退,后面的士兵可斩杀前面逃亡者。

    这就意味着,若你伙同周围战友在前排集体装死,后排士兵完全可能直接补刀,让你们假戏真做。到那时,真可能应了“桃园结义”中所说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不过,你或许会发现规定存在一个漏洞:如果和战友恰好在最后一排,似乎没人能制裁。但遗憾的是,这种想法也不现实,因为有督战队。当士兵出现逃跑或消极避战情况,督战队甚至可以不经审判就地处决这些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专门设立督战队,防止俄国士兵在对战德国和奥匈帝国军队时消极避战或装死。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职能的部队,有些隶属于监军,有些隶属于将帅的牙兵、亲兵 ,其目的都是维持军队纪律。像前面提到明朝于谦守卫京师颁布的军令中,还有一条规定:凡是有盔甲的士兵,当日若没有出城迎敌,一律斩首。执行斩首任务的士兵,其作用与督战队类似。

    即便你能骗过身边战友和督战队,也未必能保住性命。两方军队交战时,常有踩踏情况发生,届时你会被成百上千穿着厚重铠甲的士兵接连踩踏,还有可能被战马和车辆碾压,这种情况下极易内出血乃至窒息而死。而且,若你因疼痛身体有反应被发现,又会死于乱刃之下。

    此外,战场上刀剑无眼,有时还会遭遇乱箭齐发,稍有不慎就可能中箭身亡,这便是原汁原味的“战场中枪”。另外,很多古代战争中伤亡最大的阶段并非战阵厮杀,而是追逃环节。逃跑方如同待宰羔羊,不仅会被追兵轻松杀死,还可能因慌不择路自相残杀。

    如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撤退时乱作一团,相互践踏致死者不计其数,史书用“僵尸塞野”形容,野外到处是尸体,看不到尽头,山川都被堵塞,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即便你幸运地躲过战斗时的危险,战后清理战场也可能让你丧命。打扫战场是每支军队的必要工作,一方面及时清理可避免尸体腐烂发臭引发瘟疫,另一方面便于检查幸存者和统计军功。

    若是敌方清理战场,他们通常会进行补刀,确保尸体完全死亡,还会割下尸体的头颅、耳朵、鼻子等部位用于统计军功。中国现存最早的字典东汉《说文解字》中,有一个字“馘”,对其解释就是在战役中将敌人的耳朵割下来,可见用割耳朵统计军功的方式由来已久。这是战胜方士兵证明军功的机会,所以他们会地毯式搜索,不放过任何可升官发财的“战利品”。

    最夸张的是楚汉争霸尾声,刘邦曾下令,谁能带回项羽尸体,赏千金,封万户侯。结果项羽自杀后,刘邦部下为争夺尸体大打出手,相互残杀几十人,最终将项羽尸体一分为五,各自领取部分封赏。所以,若想装死,最好身份低微,或许能用超强意志力挺过失去身体部位的痛苦;若像项羽这般身份,就太危险了。


    若是自己一方的军队清理战场,你站起来喊“别开枪,自己人”,清理战场的士兵会放你生路吗?前面已提到,临阵脱逃的士兵要被斩首示众,而战场上装死保命恶劣程度不亚于临阵逃脱,同样难逃一死。若对方也是心狠手辣之人,说不定还会黑吃黑干掉你冒领军功,毕竟历朝历代“杀良冒功”的现象屡见不鲜。

    退一步讲,即便你幸运地躲过层层危险,接下来又面临一个问题:该何去何从?回军营,除非与统帅关系极好,否则大概率难逃一死;逃回家,先不说能否通过关卡检查,就算顺利到家,一家老小也可能受牵连。如三国时期曹操颁布的“士亡法”,规定士兵逃战将被斩杀,其家人若一天内不将其抓回并报告官吏,也会被视为同罪,一同被斩首。

    当然,“堵不如疏”,为鼓励士兵奋勇杀敌,杜绝装死逃阵等现象,军队也有相应对策。首先,兵员选拔要从源头抓起,除非兵员极度匮乏,否则军队一般不收地痞无赖。

    早在先秦时期,军事家孙膑就强调了选拔的重要性。被选中的士兵,军队不仅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还给予丰厚待遇。以宋朝为例,其军队数目庞大,士兵月俸从300 - 1000分共分为5等,

    此外还有各种补贴,这部分占俸禄大头。据当时官员所说,每年朝廷在一名禁军身上的花费约5万左右,而当时普通百姓日收入大概100文上下,可见当兵在当时是条致富捷径。更重要的是,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斩获军功,就能获得爵位封赏。

    战国时期商鞅改革时制定的20等爵制度规定,士兵斩获敌人首级一个,赐爵位一级,赏赐田地一顷、宅地9亩,还能担任官员,犯罪后可用爵位减轻乃至抵消罪责。士兵战死,家人会得到政府特殊照顾,一般减免赋税,后来还能获得一定抚恤金。这些举措让士兵没有后顾之忧,能更好地投入战争。

    虽然装死难度极大,但战场上也有装死成功的案例。二战时期,美国伞兵约翰·斯蒂尔就通过装死逃出生天。1944年6月5日,盟军在发动诺曼底战役之前,在法国圣梅尔埃格利斯村镇附近投放大量散兵,因一枚燃烧弹射歪引发火灾,被德军发现这一行动,约翰和战友遭到德军进攻。约翰的降落伞被当地教堂塔尖勾住,脚虽被德军射中但未危及生命,他试图割断绳子摆脱时刀滑落,于是索性装死蒙混过关。

    幸运的是,德军很久后才发现他,并未杀他,而是将他俘虏。之后没几天,盟军攻到此处,约翰趁乱逃脱,还因作战勇猛获得紫星勋章和铜星勋章。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成功案例,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据史料记载,他早年为朝廷讨伐叛军时,在野外战斗受伤,急中生智假装战死,骗过敌人,待叛军撤退后,朋友用车载他离开,成功保住性命,后来还凭借军功封官。虽事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侧面证明当时应有类似成功案例。

    仔细观察这些装死成功的案例会发现,他们成功都有很大运气成分。首先,他们并非主动装死,而是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且都受了伤但未致命,才有机会装死。但战场上刀剑无眼,谁能保证自己受伤却不致命?像约翰恰巧勾在教堂塔尖上,刘备遭遇的军队也未清理战场,二人还有己方人员相救,这才得以活命。所以整体而言,战场上装死风险系数极高、意外性极大,性价比大多时候很低,若无运气加持,不建议轻易尝试 。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