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汽车圈,几位掌舵行业方向的企业大佬,又一次成了两会的热门话题人物。
他们的发言里,透露出对未来汽车行业的强烈焦虑与期待:从智能驾驶的法规落地,到新能源的技术新方向,再到车企全球化竞争的底气,每个提案都直指行业痛点。

想知道它们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这篇直接总结给你。
先来说目前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智能驾驶。
比亚迪掀起的“智驾平权”刚让人感叹车企内卷,特斯拉的FSD又在国内卷起一波高阶智能驾驶讨论热潮。
站在这个时代的关口,几位车圈大佬纷纷在两会上给出建议,核心全都指向一个问题:高阶智驾的安全责任该怎么认定?

比如,长安汽车的朱华荣就明确喊话: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不能再拖了。
他建议加快立法,统一无人物流车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为行业扫清障碍。
而雷军则更大胆,他直接提议定下“2026年高速/城市智驾量产时间表”,并建议推出专属保险体系和全国测试互认机制,打破各地政策不统一的窘境。
而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则更关注事故责任的划分,他认为驾驶主体从人转向机器,势必要重新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事故责任标准。
这些提案其实都在说明一件事:智能驾驶技术要想真正落地,光靠技术突破还远远不够,政策的完善是必经之路。

可以预见,如果这些提案落地,未来的智能驾驶时代很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除了智能驾驶,另一项被提了很多次的话题是车规级芯片国产化。
广汽集团的冯兴亚在发言中提到,芯片是汽车产业的命脉,尤其是高端计算和功率半导体芯片,必须自主可控。
他还透露广汽正在积极布局车规级芯片的自主研发,而这背后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国产车企对“卡脖子”问题已经不再等待,而是直接全力投入攻关。
这对整个国产芯片产业链来说,可能会是一次新的机遇。
再看新能源领域。

虽然如今锂电池技术已经成了行业主流,但吉利的李书福却另辟蹊径,力推甲醇新能源。
为什么他会选择甲醇?
李书福在提案里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产生80亿吨高浓度工业二氧化碳,如果用十分之一来合成绿色甲醇,不仅可以大规模消纳碳排放,还能生产约6亿吨甲醇,替代2.7亿吨成品油,这对商用车的减碳和国家能源安全问题都有极大帮助。
他还建议建立甲醇加注站的国家标准,加速绿色甲醇规模化应用。
显然,吉利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这次提案也许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甲醇新能源会不会成为新能源市场的另一片蓝海,值得期待。

说到新能源,奇瑞的尹同跃则把目光投向了全球市场。
在他看来,中国车企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出海的能力,但国际竞争也远比国内市场复杂。
他提到,去年奇瑞的出口量占到总销量的44%,成绩虽然亮眼,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等挑战,如何提升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他透露,奇瑞接下来将加速与国际企业合作,通过借助品牌、渠道等方式提升海外市占率。
至于是否会与Stellantis等国际汽车巨头有进一步合作,或许很快会有答案。

除此之外,还有华为合作伙伴赛力斯的张兴海,他对智能化背后的产业链转型尤为关注。
他提到,从垂直供应链到网状供应链的转型,不仅需要整车企业的创新,还离不开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的深度参与。
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一直备受关注,这次提案也似乎暗示了未来双方可能在更多领域展开布局。
这些提案背后,其实都藏着各家车企的焦虑与野心:有人在为智能驾驶铺路,有人押注新能源赛道,也有人深挖全球化战略。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些讨论都将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可以想象,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自动驾驶汽车跑上高速、公路旁的甲醇加注站逐渐普及,甚至国产芯片不再受制于人,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或许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提案,哪一个最有可能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