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设计的前沿阵地,大众汽车的一个全新动态,成功吸引了业内外的广泛目光。大众品牌设计总监安德烈亚斯·明特在接受《Autocar》采访时,明确证实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消息:从ID.2系列起,大众汽车将重新启用实体按键。这一重大改变,不仅是大众对用户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对过往设计策略的深度反思。
回顾过去几年,汽车行业掀起了一股潮流,众多汽车制造商,大众也位列其中,纷纷倾向于精简物理控制装置,转而大力推广触控操作。这种设计变革的初衷是为了打造更为简洁的内饰风格,营造强烈的科技感。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大众在早期电动汽车上大刀阔斧地削减物理控制,如今却在漫长的市场反馈中,深刻领悟到了其中的弊端。





明特言辞恳切地强调:“我们不会再重蹈覆辙,实体按键将会永远在大众汽车中占有一席之地。”从ID.2系列开始,大众的所有新车型,不仅会让方向盘上的实体按键重新回归,还会在中控屏下方增设五个物理旋钮,用以控制音量调节、双区空调温度、风扇强度以及双闪警示灯这些核心功能。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两大关键因素。
从政策层面来看,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已郑重宣布,自2026年起,转向灯、雨刷器、双闪、喇叭和SOS紧急呼叫功能的实体控制按键,将成为汽车获得五星安全评级的硬性指标。这一规定无疑给汽车制造商敲响了警钟,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车内控制装置的安全性与易用性。
从用户体验层面而言,大众自身也清晰地认识到,过度依赖触控化设计,对用户体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ID.4为例,其非背光触控条在夜间使用时极为不便,而空调的精细调节必须通过中控屏完成,繁琐的操作流程,使得该车型用户手册中关于“误触”的投诉量,相较传统车型猛增了300%。尽管触控设计在成本上具备显著优势,单个触控模块成本比实体按键降低了60%,同时还简化了供应链管理,但这种看似“伪简约”的设计,正逐渐让用户体验受到损害。奔驰EQS配备的56英寸超联屏,视觉效果固然震撼,但方向盘触控板17%的误触率却令人咋舌;沃尔沃为了每辆车节省大约3美元的成本,将四门车窗控制键精简为两个,导致用户调节后窗时需要进行多步操作,使用起来极为不便。
作为触控风潮的引领者,特斯拉的极简策略同样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尽管Model 3 Highland取消了换挡拨杆,强制用户通过屏幕滑动来切换挡位,但由于事故率的攀升,特斯拉也不得不着手研发实体转向灯拨杆的回归方案。相关数据显示,触控操作会使驾驶员视线离开路面的时间平均增加1.3秒,在时速110公里的行驶状态下,这意味着驾驶员相当于盲开了40米。行业分析师指出,这场“实体按键复兴”,本质上是安全逻辑对成本考量的胜利。当大众ID.2的实体按键方案使得单车成本增加约15美元时,明特坚定地认为,这是“完全值得付出的代价”。根据德国保险协会的统计数据,触控误操作引发的交通事故索赔金额,是实体按键车型的2.7倍。
大众汽车设计总监确认按钮回归,这一事件标志着汽车交互设计即将迈入“虚实平衡”的全新阶段。在追求科技感与智能化的道路上,汽车制造商们需要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和驾驶安全。实体按键的回归,不仅仅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汽车本质的深度思考——汽车,首先是一个保障安全、注重实用的交通工具,而并非仅仅是一个用来展示科技的产品。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汽车制造商,在设计过程中找到科技与实用之间的完美平衡点,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驾驶体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