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加班文化何时休?奋斗者的牛马生活如何破局?


    最近日经新闻的一则消息引发热议,说中国车企崛起是靠月加班 100 小时的 “卷王” 员工,还列出了不同车企员工的加班时长数据,像比亚迪每月 20 - 40 小时,吉利 40 - 70 小时,蔚来等新兴车企 70 - 100 小时,而德国大众和丰田的中国法人仅 0 - 20 小时 。近年来,中国车企等行业发展迅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然而,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多少打工人和劳动者牺牲自身健康换来的?

    从中国汽车行业来看,虽然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部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却存在隐忧。此前,就有部分汽车维修服务企业未给喷涂作业工人提供劳动防护用品,汽车喷漆作业产生的有毒有害有机废气物,会让工人面临患上过敏性疾病、神经系统损害等职业病的风险 。

    不仅是汽车行业,在整个中国的就业市场中,劳动者权益保障都面临着一些挑战。以新就业形态为例,网约车司机面临无劳动合同、无社会保险、无劳动保障的 “三无” 问题;快递员曾遭遇部分企业未按时缴纳工伤保险的情况;货车司机则面临工作时间长、收入减少、缺乏权益保障等困境。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

    此外,一些企业在面临经营困境时,忽视员工的基本权益。比如极越汽车曾出现拖欠员工社保、工资等问题,损害了员工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中国 “过劳死” 现象逐渐引发社会关注。从数据来看,2012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到 60 万 ,超越日本,成为 “过劳死” 第一大国。且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工作时间变长,“过劳死” 呈急剧增加趋势。在 30 岁至 50 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 的人死于因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

    在新闻案例方面,各行业都曾出现过劳死的悲剧:

    • 制造业:深圳比亚迪某车间 36 岁的操作工王某某,在新能源汽车生产高峰期,连续两个月每日工作 12 小时,每月加班时长超 120 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 36 小时 / 月上限。2021 年 11 月 5 日,他在夜班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死亡时仍在流水线岗位。
    • 互联网:2020 年 12 月 29 日凌晨,“夕夕买菜” 业务 22 岁的员工张某霏在下班途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死亡,法医鉴定为 “过劳导致心源性猝死”。其生前连续多月实行 “硬核奋斗模式”,日均工作超 12 小时,凌晨 1 - 2 点下班成常态。
    • 医疗界:湖南省衡山县马迹卫生院 28 岁的药剂师宋某杰,在疫情初期连续十天通宵值守高速路口防疫检测站,并承担卫生院药剂调配工作。2020 年 2 月 3 日凌晨被发现在宿舍猝死,死因为心源性猝死,官方认定与超负荷工作直接相关。
    • 教育界:杭州某重点中学 32 岁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陈某某,在高考冲刺阶段连续三个月每日工作 16 小时,包含备课、批改作业、夜间查寝等工作。2022 年 5 月 12 日凌晨,他在办公室批改模拟试卷时突发心源性猝死。

    关注劳动者权益,不仅是保障劳动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和行业的进步。而且,保障劳动者权益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权益,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企业进行严厉惩处;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劳动者自身也需要提高维权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敢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工会等组织应充分发挥作用,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

    中国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关注劳动者权益,才能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次阅读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