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说,小米SU7 Ultra(图片|配置|询价)的1548匹马力对普通人来说是“性能过剩”。这话听着理性,但仔细一想,就像指责买大G的人不越野、买单反的人不摄影一样——如果所有消费都只盯着“用不用得上”,生活该多无趣?


性能过剩?先问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总习惯用“实用性”给商品打分,但人本来就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年轻人攒钱买最新款手机,难道只为了打电话?女生买限量口红,真的是因为缺那一支颜色?说到底,消费从来不只是功能选择,更是情感投射。小米SU7 Ultra的2秒级零百加速,对每天通勤的人来说确实用不上,但当周末开上绕城高速,一脚油门带来的推背感和多巴胺飙升,可能比省下的那几秒时间更值钱。那些说“马力过剩”的人,或许没意识到:现代社会早就不缺代步工具,缺的是能让人暂时逃离琐碎的“快乐开关”。

车的价值,早就不在四个轮子上
我有个朋友买了辆二手R8,每月还贷时都喊肉疼,但每次启动发动机的瞬间又笑得像个孩子。他说:“听引擎声浪比听甲方改需求舒服多了。”这大概能解释,为什么明明用不上V10发动机,还是有人愿意为它买单——车早就从交通工具变成了成年人的“大玩具”。

小米SU7 Ultra的赛道模式、可升降底盘,包括能联动智能家居的车机系统,本质上都在提供一种“玩家心态”。就像男生买游戏皮肤不一定能提升战绩,但握着定制手柄就是更带劲。当城市生活越来越像流水线,这些看似“无用”的设计,反而成了对抗麻木感的武器。

别小看“面子”背后的真实需求
提到面子工程总有人不屑,但社交本就是人类刚需。当开辆性能车被路人回头打量,等红灯时隔壁司机摇下车窗拍照,这种微妙的满足感,和女生背名牌包被闺蜜认出来时的快乐没有本质区别。有人算过一笔账:30万买辆“够用”的家用车,和40万买辆让你每天上下班都期待开车的“梦中情车”,后者的情绪溢价其实更划算。毕竟,成年人的快乐本就需要真金白银来兑换。

中国制造需要一场“敢贵”的自信
说回小米SU7 Ultra引发的争议,背后还藏着更深的命题:为什么国产车一卖高价就被质疑?过去总有人说国产车只能拼性价比,现在有品牌敢把性能、设计、智能体验打包成高端产品,反倒要被质问“配不配”。看看特斯拉是怎么撕掉“电动车=低端”标签的?Model S Plaid用狂暴加速让全世界闭嘴。

Model S Plaid
如今小米SU7 Ultra用自研电机、全域碳化硅平台堆出1548匹马力,本质上是在打破“中国车只能卷配置”的偏见。这种突破本身的价值,可能比参数更重要。

与其争论性能是否过剩,不如承认一个事实:当基础需求被满足后,人就会追求“我想要”而不是“我需要”。有人花十万改装飞度,有人买五菱宏光贴痛车,本质上和小米SU7 Ultra车主为尾翼买单没什么不同——都是在给自己的热爱投票。

下次再有人说“这车性能你用不上”,不妨笑着回他:“我买的是每天上下班路上那15分钟的快乐,这可比马力值难量化多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