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500万悬赏黑公关:一场迟到的“反击战”
今天下午,鸿蒙智行法务部官微正式上线,第一条微博就扔出个“重磅炸弹”:最高悬赏500万征集黑公关线索。这波操作看似突然,但背后的故事其实攒了快一年。

根据官方说法,从2024年5月到现在,某公司操控几十家MCN机构、上万个账号,在网络上狂刷恶意评论,光针对尊界S800(图片)这款车的诋毁内容就有几十万条,文案清一色是“质量差”“技术拉胯”之类的套路话术。
这些账号有个共同特点——活跃度低得像僵尸,评论时间扎堆,内容复制粘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水军刷屏流水线”。
“放任式”到“重拳式”的态度转变
过去一年,鸿蒙智行对负面舆论的处理方式挺有意思。按网友的话说,就是“你骂你的,我干我的”,哪怕尊界S800被拿来和迈巴赫搞对比测试、卷入“暴力测试”争议,官方也没急着删帖控评。这种“冷处理”一度被解读为对市场讨论的包容,毕竟消费者吐槽产品缺陷、对比技术参数都属于正常范围。

但这次的情况完全不同——恶意评论的规模、组织的严密性、对品牌声誉的实际损害,显然超出了普通网友自发讨论的范畴。从数据来看,车企因黑公关导致的年损失超过120亿元,鸿蒙智行这次出手,更像是忍到临界点的被迫反击。
悬赏机制的双刃剑效应
500万征集线索的玩法,在汽车圈不算新鲜。比亚迪从2021年就搞过黑公关举报奖励,蔚来今年也悬赏百万追查裁员谣言。鸿蒙智行这次把奖金池拉高到行业顶格,确实能快速调动网友积极性——官微开通24小时就收到上万条私信线索。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担心高额悬赏会引发“恶意举报”,比如竞争对手互相泼脏水;也有人质疑“为什么不直接报警”,觉得企业有转移舆论焦点之嫌。从实际操作看,这类悬赏更多是辅助手段,最终还是要靠司法机关定性。目前已有涉事公司多人被逮捕,说明调查确实推进到了法律层面。

行业困局与破局尝试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催生了一条“黑产链”:租境外服务器、买虚拟账号、批量生产抹黑内容,10万条评论的成本不到5万,却能撬动车企数亿市值波动。这种“低成本高杀伤”的模式,让很多车企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应对舆论危机。
鸿蒙智行此次行动的特殊性在于两点:一是把“用户线索”纳入调查体系,试图用群众力量对抗黑公关;二是将法务部门推到台前,用官方账号直接和公众对话,这在车企维权史上属于少见的透明化操作。
普通人需要担心被告吗?
官方明确表态:正常讨论产品、吐槽缺点不会被追究。比如有网友质疑尊界S800的测试数据,或者对比其他车型的续航表现,这些都属于合理范畴。但如果是收钱发黑稿、用僵尸号刷屏、捏造“刹车失灵”等不实信息,就可能踩到法律红线。
从已公布的案例来看,司法机关对黑公关的认定标准包括“账号真实性”“文案雷同度”“利益链证据”等维度。换句话说,普通人说句“这车座椅太硬”完全没问题,但组织五百个账号刷“座椅致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点实在的
车企和黑公关的较量,本质上是对行业话语权的争夺。鸿蒙智行这500万悬赏,短期能震慑部分黑手,但想根治问题,还得靠技术手段(比如追踪虚拟账号)和行业协作。
作为消费者,咱们更该关注产品本身——尊界S800的CLTC续航630公里、搭载华为途灵底盘技术,这些参数不会因为水军刷屏而改变。至于车企间的恩怨纠葛,留给法律和市场去检验吧。毕竟,真金不怕火炼,好车不怕对比。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