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以中国逻辑,重塑新豪华——捷尼赛思的本地化突围战

    晓车网头像晓车网头像
    晓车网03-04

    在中国市场这片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红海中,跨国品牌的生存法则正在被改写。捷尼赛思用四年时间证明:豪华品牌的中国化,绝非简单的国产化标签,而是一场从研发、产品到渠道的体系重构。

    本土化研发:从“全球车”到“中国车”的基因改写

    当其他品牌将本土化等同于“配置调整”时,捷尼赛思选择了一条更彻底的路径。通过整合韩国南阳研发中心的前瞻技术、烟台中国研发中心的本土适应性开发能力,以及上海数字化研发中心的智能交互创新,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研发三角。这种架构既延续了“并行双耀”设计语言为代表的韩式豪华基因,又将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空间舒适性的需求深度植入。正如捷尼赛思中国CEO朱江所言:“我们的本土化不是做选择题,而是用全球资源解答中国命题。”

    这种融合已初见成效。即将推出的国产化新能源车型,在保留标志性设计元素的同时,针对中国路况优化了底盘调校,并搭载本土团队开发的人机交互系统。相较于直接将全球车型引入中国,这种“深度定制”模式或许会拖慢产品节奏,却能避免“水土不服”的隐患——这恰是跨国品牌在华折戟的关键痛点。

    新能源攻坚:慢工细活的技术沉淀

    面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狂飙突进,捷尼赛思显示出难得的定力。不同于新势力的“配置军备竞赛”,其新能源战略强调基础能力建设:

    • 生产本土化:通过中国研发中心与本土供应商的协同,逐步推进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模块的本地化生产,为后续规模化落地铺路。
    • 技术融合:将韩国总部在高效混动系统、电池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中国市场的大数据反馈结合,开发更适合中国使用场景的解决方案。

    这种“厚积薄发”的思路,在渠道端得到呼应。深圳首个“展厅+”门店(2025年3月底开业)将新能源车型作为核心展示内容,并通过模块化展具实现快速迭代——既能应对技术升级的频繁度,又能控制渠道更新成本。

    渠道革命:打破豪华车的空间霸权

    传统豪华品牌惯用地标性展厅彰显身份,捷尼赛思却发起一场“去中心化”革命:

    • 轻资产渗透:将单店面积从3000㎡压缩至400-500㎡,选址从汽车城转向核心商圈,用“小而精”的展厅提升客户触达频率。
    • 服务网络重构:关闭北京、成都的品牌体验中心,转由当地经销商承接服务;同时在上海等保有量高的城市加密独立售后网点,将平均服务半径缩短至5公里。
    • 数字协同:通过直营APP打通预约、充电桩查询、远程诊断等功能,弥补物理网点的密度不足。

    这种调整看似收缩,实为精准卡位。以深圳“展厅+”为例,其选址毗邻高端购物中心,用一杯咖啡的时间完成品牌触达,相较于传统4S店的“专程到访”,获客效率提升40%。而售后网络的“核心直营+边缘协作”模式,既能保障重点区域的服务品质,又借助合作伙伴覆盖长尾市场。

    写在最后:豪华车的中国式辩证法

    当行业陷入“本土化等于廉价化”“新能源等于参数战”的思维定式时,捷尼赛思提供了一个更富启示的样本:

    本土化不是对全球化的否定,而是通过技术协同实现价值升级;渠道优化不等于盲目扩张,轻量化触点与重投入服务网络可以并行不悖;新能源竞争不止于产品,更需要生产、研发、服务体系的同步转身。

    据朱江透露,捷尼赛思将在3.0阶段实现“规模与品牌的双重突破”。这个目标或许不会以销量榜单上的名次跃迁为标志,但当中国消费者开始用“韩式豪华”而非“二线豪华”定义这个品牌时,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便已成功大半。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