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尊界S800(图片)与迈巴赫的对比测试事件中,舆论焦点被导向“暴力测试”和“隐瞒车主”,却鲜有人关注测试本身的合规性与行业惯例。
租赁流程合法性问题:根据江汽集团官方声明,测试车辆通过第三方租赁渠道获取,且“提前向租赁渠道明确用途”。在汽车行业,厂商通过第三方租赁测试车辆是常态,而租赁合同通常由车行与租车方约定用途,车主知情权由车行保障。若车主未收到告知,责任应追溯至车行而非测试方,这是商业租赁的基本逻辑。

这也能成为攻击点?一点下限都没有了
测试标准争议:部分网友质疑“迈巴赫轮胎被放气”,但江汽集团明确指出测试数据“真实可靠”,且符合行业规范。极寒环境测试中,轮胎性能差异本就显著,迈巴赫S680作为非极限工况设计的豪华轿车,其表现差异可能更反映产品定位不同,而非测试造假。
公众将“测试结果争议”与“租赁纠纷”混为一谈,而尊界法务报案针对的是“恶意造谣”而非车主维权。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却因舆论场情绪化传播被强行捆绑。

尊界事件发酵过程中,一个被忽视的关键事实是:恶意攻击的规模远超正常质疑。
根据尊界法务披露,公安机关已对谭某某等造谣者采取法律措施,而鸿蒙智行悬赏500万元征集黑公关线索的举措,更折射出此次事件中存在系统性抹黑。例如,部分账号将“租赁纠纷”曲解为“尊界偷车测试”,甚至捏造“华为操控警方施压车主”等谣言,这类言论已涉嫌违法。
对比网友的理性分析,多数质疑集中在“测试公平性”和“车企透明度”,但黑公关的典型特征是将个案上升至品牌道德层面,通过煽动情绪制造对立。例如,攻击车主“绕过车行索赔”实属正常维权路径,却被部分账号歪曲为“碰瓷华为”。
新能源车企竞争白热化下,舆论战已成常态。尊界此次高调反击黑公关,实质是向行业传递信号——技术争议可讨论,但恶意抹黑必须付出代价。
客观而言,尊界在此次事件中并非毫无瑕疵:
危机公关滞后,江汽集团回应后,尊界法务的沉默被解读为“理亏”,而测试细节(如轮胎参数、测试时长)未充分公开,加剧了公众疑虑。
用户沟通缺位,即便租赁纠纷责任在第三方,尊界作为测试受益方,若能主动协调车行与车主达成赔偿协议,本可避免舆论失控。
但必须明确,程序瑕疵不等同于道德污名化。尊界S800敢于对标迈巴赫,本质是技术自信的体现。从已披露信息看,其搭载的乾昆智驾、途灵龙行平台等核心技术,在极寒测试中已验证部分性能优势。若因此次事件否定技术突破,无异于因噎废食。
尊界事件暴露的深层问题,是公众对国产高端品牌的“双重标准”
特斯拉“刹车门”期间,舆论呼吁“等待官方调查”;迈巴赫车主打伞开车事件,一堆人无脑拥护老式豪华品牌;而尊界遭遇质疑时,“有罪推定”却成为主流。
华为跨界造车的技术野心,本应获得更多包容性审视,但部分舆论将其与“爱国营销”绑定,反而放大了批判声浪。
尊界需以更透明的技术验证、更高效的用户沟通回应质疑;而公众亦应回归理性——让技术争议留在实验室,将法律问题交给证据,才是对创新者最公允的态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