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1 特斯拉Model Y
- 抗跌理由:
作为新能源销量冠军(1月销量第一15),Model Y凭借品牌溢价、稳定的超充网络和智能化优势,价格体系相对稳固。2025年主要通过金融政策(如免息、充电权益)吸引用户,而非直接降价。 - 用户画像:追求科技感与品牌保障的实用派。
TOP 2 本田雅阁
- 抗跌理由:
日系B级车常青树,终端优惠虽达6万+,但二手车残值率仍坚挺,且1.5T地球梦发动机+操控优势在燃油车中竞争力突出。 - 用户画像:注重长期持有成本与驾驶体验的家庭用户。

TOP 3 比亚迪秦PLUS DM-i
- 抗跌理由:
2025年换代后“降价增配”,馈电油耗低至2.8L/100km,叠加三电终身质保政策,销量持续领跑插混市场。价格已触底,进一步降价空间有限。 - 用户画像:追求极致经济性的网约车主或家用刚需群体。

TOP 4 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
- 抗跌理由:
新晋爆款车型,月交付超2万台,供需关系紧张。官方仅通过赠送配置(如Nappa座椅、智驾功能)变相优惠,未直接降价,品牌热度支撑价格稳定。 - 用户画像:科技极客与年轻潮流消费者。

TOP 5 日产轩逸
- 抗跌理由:
国民家轿价格已探底至6.98万起,维修成本低、座椅舒适性突出,在低线市场和网约车领域需求刚性,降价空间几近枯竭。 - 用户画像:预算敏感型新手或务实家庭。

抗跌潜力车型补充
- 零跑C16
15-20万级中大型SUV销量冠军,性价比极高(三联屏+8295芯片),短期内降价压力小。 - 吉利银河星舰7 EM-i
混动黑马,政策叠加后入手门槛低,三电终身质保降低用户换车冲动。 - 丰田亚洲龙
燃油车中少数月销破万的车型,混动版油耗优势明显,新款插混上市后老款或清仓但价格已触底。
抗跌共性分析
- 技术护城河: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比亚迪的DM-i混动、小米的生态联动。
- 供需平衡:爆款车型(如SU7)或刚需车型(如轩逸)市场消化能力强。
- 成本触底:低价位车型(如轩逸、秦PLUS)已无利润空间可压缩。
- 政策托底:三电质保、终身免费换电(如蔚来)等降低用户焦虑。
避坑提示
- 慎选豪华品牌:奔驰C级、捷豹XEL等降价超40%,后期保养成本高,保值率跳水。
- 警惕“伪抗跌”:部分车型(如智己L6)虽官降但技术迭代快,可能因新品上市二次贬值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