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排位赛”。当小鹏汽车以单品牌突破3万辆的交付量第四次蝉联销冠时,极氪科技集团却因双品牌整合后“1+1<2”的魔幻表现引发争议;理想、鸿蒙智行两大头部阵营被迫退守2万销量线,价格战硝烟弥漫;而更令人揪心的是,某新势力车企已沦为失信被执行人,3亿元债务压顶,员工被迫“摆摊卖车”……这场淘汰赛,正在将行业推向两极分化的深渊。

上图以长城汽车为界,上部分为老牌新能源,下部分为造车新势力
一、头部阵营:有人吃肉,有人喝汤
小鹏汽车:低价狂飙,智驾“屠榜”
凭借MONA M03(售价10万-15万元)和P7+(18万-22万元)的“组合拳”,小鹏2月交付30,453辆,同比增长570%,连续四个月稳居新势力销冠。更夸张的是,其XNGP智驾系统月活渗透率高达86%,智驾总里程突破1.23万公里/人,堪称“全民智驾”的最大赢家。但争议随之而来:低价车型占比超50%,毛利率承压;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加速,15万级市场即将沦为“血海”。
极氪科技集团:双品牌整合,“虚胖”隐患
极氪+领克合计交付31,277辆,首次跻身“3万俱乐部”,但细看数据:极氪品牌仅交付14,039辆,环比下滑28%;领克品牌贡献17,238辆,但新能源车型占比仅47.9%。更尴尬的是,极氪007GT等新车尚未上市,旧款车型销量持续疲软,被质疑“吃老本”。网友戏称:“两个品牌凑数,不如专心搞一个!”
二、腰部阵营:价格绞肉机,内卷狂魔
理想、鸿蒙智行:从“神仙打架”到“左右互搏”
理想2月交付26,263辆,环比下降12%,L系列车型被问界M7逼至墙角,首款纯电SUV i8尚未量产,增程技术红利濒临枯竭。而鸿蒙智行更上演“自残式竞争”:问界M7交付量暴跌至5,204辆,智界R7却以8,748辆抢占其价格带,内部“兄弟相残”引发渠道混乱。为挽回颓势,双方推出3年免息、最高降3.8万元的促销政策,被吐槽“新能源车沦为燃油车价格战”。
小米SU7连续5个月交付超2万辆,但2月数据未公布具体销量。其“爆款思维”虽在消费电子领域奏效,但汽车行业更考验品控与供应链管理。网友质疑:“靠手机用户导流,能撑起百万级豪车SU7 Ultra的野心吗?”
三、尾部阵营:生死时速,危机四伏
蔚来:多品牌内耗,高端化困局
蔚来2月交付13,192辆,乐道品牌低价车型与主品牌ET5价格重叠,导致内部竞争加剧,单车均价从31.4万骤降至27万,毛利率堪忧。更严峻的是,ET9(80万元级)被问界M9、小米SU7 Ultra围剿,销量未达预期,2025年25万辆目标岌岌可危。
部分新势力车企:从“颠覆者”到“失信被执行人”
某曾融资60亿的新势力,如今因3.2亿元债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创始人“跑路”,员工被迫“摆摊卖车”。其三电系统虚标、智能化拉垮,最终被市场淘汰。这一案例警示: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PPT造车”,终将在寒冬中沦为炮灰。
行业洗牌的底层逻辑
1. 价格战or技术战?
小鹏用“智驾平权”抢占15万级市场,比亚迪、长安却将高阶智驾下探至10万元车型,全民智驾时代下,技术迭代速度决定生死。
2. 多品牌战略是“双刃剑”?
极氪与领克、蔚来与乐道,双线作战导致资源分散、内耗加剧,如何平衡规模与盈利成为难题。
3. 生态闭环能否闭环?
小米、华为试图用手机用户导流汽车,但汽车作为“第三空间”的复杂性远超手机,生态优势能否转化为真实需求?。
总而言之,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当淘汰赛进入“读秒阶段”,有人狂欢,有人窒息。小鹏的逆袭、极氪的迷茫、理想的焦虑、蔚来的挣扎,都是行业剧烈分化的缩影。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是那些还在用“讲故事”代替造车的玩家,还是那些在技术、成本、用户体验上全面掉队的车企?这场关乎生死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评论区的友友们,你们最喜欢的新能源品牌是哪个?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