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别看车价便宜,一步一个坎,坎坎不重样

    车市雷达头像车市雷达头像
    车市雷达02-28

    作为83年生人,我可以说是从头到尾见证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不管是售价能换上海几套房的老普桑,第一辆十万级家轿赛欧,第一款大批量加价提车的CR-V,以及销量巨头比亚迪的崛起。其中,有时代的红利,也证明了国人的聪明才智……

    最早的“国产平替”源于普桑

    坊间一直流传一句话:“如果没有自主品牌的崛起,如今桑塔纳还会卖几十万”,这些都是胡话。自主品牌崛起依靠的是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链的全面发展,而产业链发展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合资车企引入的工艺标准、技术和投资,也就是改开初期官方一直说的“国产化率”。

    初期的普桑为什么卖这么贵?除了进口零部件的汇率、运费、税收等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每卖出一辆桑塔纳,就抽出2.8万元的利润,组建累计金额达几十亿元的“桑塔纳基金”,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如福耀玻璃、江滨活塞、天润曲轴、法士特齿轮、延锋饰件、中鼎密封等近百个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就是这么起来的,这也是最早的“国产平替”。

    汽车行业的尽头是数码产品

    国人其实很聪明,更喜欢能迅速盈利的模式创新。例如,电商公司的尽头是放贷,游戏公司的尽头是动画电影和IP打造,短视频平台的尽头是带货和流量生意。汽车行业也是如此,中国汽车市场在短短十年间就从“燃油车时代”过渡到“新能源车时代”,接着又准备狂奔进入“智能车时代”,更新之快,世所罕见。谁都知道下一个风口是啥,于是,做网站的、搞浏览器的、造扫地机器人的、组装手机的、卖电视的一窝蜂进入。国内车企集团一看,不行,得赶紧上车,于是又多了很多新品牌。上次看到这么“整整齐齐”的场景还是20年前的“功能机与山寨机并存”时代。

    热钱进入市场后,不是每一家都有相应的技术储备,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体化整合方案”公司。于是就有了一体化底盘、一体化车壳、一体化互联和一体化智能AI,新势力和民营企业“船小好掉头”,装上就能卖。合资车企就苦了,用哪家供应商都有一整套标准和流程,为了避免被“卡脖子”,核心技术还要自己开发。按照原先一款全球车的换代周期为6-10年计算,等合资车企开发完了,新势力们的软件都升级几十个版本了。人家的智能AI直接吊打你的大屏,用户享受完“智能机”,怎么还会回来玩“功能机”,即便你再标榜安全性、人体工程学、人性化设计和可靠性验证,也无济于事。因为在人们的“新”观念中,新式汽车一年能换代三次,已经从交通工具变成了两三年不换就落伍的数码产品。

    现在的保险杠竟然是“轻奢”

    市场“僧多粥少”后,降价这种最粗暴、最直接的营销手段就会出现。特别是在这两年经济大环境不好,消费者普遍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效果尤其出色。有些大体量的车企甚至开发出另类的盈利模式。如,卖车不赚钱,通过金融手段“压榨”零部件供应商来获取差价,转化为利润;“锁住”部分车载功能,开通就要付年费、月费;集团旗下车企赚不赚钱无所谓,保证旗下零部件企业利润也就等于集团赚钱……

    经济学上有一个观点,总结就是“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当车价降到车企无利可图的地步时,消费者就真的赚到大便宜了吗?除了拿所谓的“国标”说事儿,用牺牲性能的方式拉低成本这种普遍手法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隐性”的坑等着消费者去踩,且基本无法避免。

    首当其冲的就是保险杠。这玩意儿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很便宜,普桑那种不上漆的塑料件,曾经有副厂干到一百块一根的零售价。即便是日系车的复杂造型,出厂价了不起三五百一根,算上喷漆,汽修厂结算费用大多也在千把块左右,交强险都能轻松覆盖。

    但现在不一样了,单纯的保险杠是不值钱,但要是其背面集成了大量传感器、摄像头以及雷达呢?算上保险杠的“超级易损件”特质,说其“小儿持金过闹市”有点过,但要说其像“塑料戒托上镶嵌了一圈宝石”应该差不多。小擦小碰后即便车主看得过去不想修,但后面的电子元件坏了就会影响功能,需要整体更换。于是,保险杠的身价就会从几百块上涨到上万块,还必须专业人士才能操作更换,不然会影响匹配。

    这还不是最坑的,随着汽车设计师为了好看而摒弃实用性后,有些智能车型的大灯或尾灯往往位于最靠外那一点附近。而且,现在的新式大灯普遍采用了激光车灯、矩阵式车灯、数字车灯、智能交互车灯、投影车灯等高成本车灯,一对的售后价格或高达数万元。此外,由于电池包的局限性,想要尽量消除续航焦虑,车型都在越做越大。这就导致,以往两车之间几百块的小擦小碰很容易会出现巨额理赔。

    此外,还有动辄十几二十万的电池包维修/更换费用,几乎可媲美车价的一体化车身维修/更换费用,以及某些车企极速关门、破产、老板跑路等极端风险。可谓是“一步一个坎,坎坎不重样。”

    保险公司赚不到钱铁定提高保费

    有组数据很有意思。今年1月,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联合发布的新能源车险赔付信息显示:去年我国保险行业为3105万辆新能源汽车承保,收取了1409亿元保费,平均每辆新能源车的保费为4537元。行业承保合计亏损57亿元,平均每承保一辆新能源车就亏183元;在2795个承保车系中,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车系有137个。

    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新能源车企要求事故车必须在特约店维修,否则无法享受质保。以及新能源车零整比高,尤其是易损件(如保险杠)零整比远高于正常水平,且供货渠道单一。所以,别看现在车市卷到飞起,车企在卖车时不怎么赚钱,只要你开车上路后,牵扯到维修,类似于“垄断”的方式绝对会让人怀疑人生。当然,保险公司也不是“活雷锋”,前一年在你身上赚不到保险费,第二年续保时的报价很有可能翻倍,甚至有保险公司拒保风险。

    写在最后:

    我不是记忆留在过去回不来的油车党,为了省下油费,我现在开的也是十几万的纯电车。不是买不起更贵的,只是因为我自认为能承担这辆电车所带来的所有风险。写此文只是为了奉劝一下看到车价便宜,准备入手的你一句,别太冲动。如果你预算充足,来钱快,勇于挑战新事物,看到掉价太快也没有心理压力,高端新能源车很适合你;如果你通勤里程不长,也就平时买买菜、接送娃开,有固定停车位,十来万的入门级纯电车就很不错;如果你一个月就赚点辛苦钱,工作时需要“说走就走”,买车就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环境,不开满十年八年不换车,我的意见是要求稳,买油车。网上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智驾不适合穷人。因为你根本承担不了未知的风险,就像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那样。

    次阅读
    3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3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