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 Ultra:“首富”雷军,把豪车的价格打下来|3/4深度

    (图片来源:卢伟冰微博)

    作者:孙雅楠、苏鹏

    编辑:苏鹏


    最先享受到小米SU7 Ultra(图片|配置|询价)产品红利的富人是雷军。


    2月27日上午,受小米SU7 Ultra上市的积极预期影响,小米股价盘中一度涨超4%,市值逼近1.5万亿港元。刷新历史记录的同时也让雷军的财富水涨船高,成功超越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成为新首富。


    小米股价在刷新历史纪录后又巨震8%,市值跌落到1.3万亿港元,又被钟睒睒反超。


    “喜提1小时首富体验卡”的雷军,无疑为2月27日举办的小米新品发布会增添了极具戏剧性的注脚。发布会上,小米发布了6款重磅新品,涵盖手机、汽车、笔记本、耳机、智能音箱和智能家居,全面冲击高端市场。


    作为迄今为止最贵的单品,小米SU7 Ultra是最受关注的焦点,尽管SU 7 Ultra最终的官方指导价定格在52.99万,比之前的预售价低了近30万。


    小米新品发布会当日,无论是关注SU7 Ultra的潜在消费者,还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心情都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这种冰火交织的波动背后,是投资者对SU7 Ultra能否塑造格局的集体审慎与狂热。


    不过对于整个小米集团而言,作为雷军口中“首次冲击豪车市场”的破局之作,定价52.99万元的SU7 Ultra承载着小米从消费电子向高端制造业跃迁的野心。


    这是SU 7 Ultra面世的第一年,却已经是小米正式向高端化进军的第五年。


    SU 7 Ultra:81.49万到52.99万背后的底层逻辑


    去年10月29日,当新品发布会上SU7 Ultra价格牌跳动出81.49万元的数字时,尽管之前接受过雷军“不会太便宜”的暗示,但发布会现场仍是传出一片低呼。


    这不仅代表SU 7 Ultra可能在未来三年都是小米最贵的产品,也标志着这家以“性价比”著称的科技公司正式踏入“豪车”的战场。



    而在发布会现场上,雷军宣布的SU7 Ultra的全新价格:52.99万,这与初期的定价相差甚远。再叠加雷军发布会上不断送出的各种预定福利,“3月底前下单,所有选配全加完不到60万。”


    一时间,超出潜在消费者预期的SU7 Ultra,似乎成为最具性价比的产品。有网友后悔不已,“早知如此,应该尽快小定。”


    行业惯性使然,一款车的官方指导价要低于预售价,但两者的价格差距通常会控制在5万元以内。而如今,从最初80万的预售价,再到如今50万的官方指导价,雷军亲手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潜规则。


    前后价格落差将近30万,这种先扬后抑的定价策略差极大调动了小定客户的胃口。营销一贯是雷军的强项,而此番的定价风波,也凸显出雷军“攻心为上”的策略。


    将用户心理拆分,预售期间小米先在潜在客户建立了一个80万定价的心理锚点,而如今近30万的价格差无疑让小定用户陡然感觉到“赚到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3月31日24:00前下定的用户,小米将送出价值高达九万元的权益套餐,包括15件碳纤维部件、经典拉花免费送;碳纤维尾翼或车漆和内饰 免费二选一;5年基础保养;Xiaomi HAD 终身免费使用权。这无疑进一步激发用户的消费热情,让Ultra的市场热度再度攀升。


    此时的消费者的决策权更多受价格因素主导,30万的价格差可以极大促进“小定转大定”的转化率,这是雷军为了卖车打出一张至关重要的心理牌。数据显示,小米SU7 Ultra上市10分钟大定突破6900辆。


    此外,也有不少网友看到最终定价后也不禁感慨,“看来雷军是真的想卖车”。


    对于小米SU7 Ultra预定的年销量目标,雷军的预期是1万辆。不过在汽车行业里,定价80万的新能源跑车赛道,几乎没有产品能实现上述目标。保时捷Taycan在2021年共卖出4.1万辆新车,且是全球范围内。


    而价格更高的仰望U9、昊铂SSR的月销量,也都在百位数徘徊。


    毕竟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呈现金字塔形,更高价格带对应着更稀少的目标人群。而如今雷军一口气将价格下探到50万级别,这也可以辐射更多消费人群,增加“年销1万辆的成功率”。


    当市场信心向好,制约SU7 Ultra销量的胜负手似乎是关于产能的挑战。


    截至2025年1月,小米汽车累计未交付订单已达15万台,即使工厂满负荷运转下月产量也仅2万余台,而SU7 Ultra可能因碳纤维等复杂工艺导致产能进一步吃紧。按规划来说,而还未竣工的小米二期工厂最快7月才能投产,不断增加的订单加上即将到来的YU 7,从商业层面来说,转向打造小众豪车可能也是对产能的妥协。


    这或许也代表雷军定下的1万辆目标,可能就是SU7 Ultra的产能上限。


    进军“超高端”的结局尚未可知,不过小米至少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叙事重构:从“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到“定义新豪车”,尽管小米一路被调侃“营销之王”,但当保时捷车主开始讨论小米的圈速,这场认知战的第一枪已然打响。


    赢过保时捷,Ultra到底有什么?


    SU 7 Ultra作为此次发布会的压台产品,并且是CEO雷军唯一亲自介绍的产品,可见小米对其的重视程度。


    预售首日,雷军的底气似乎在10分钟内3680台的小订量中得到验证,但质疑声同样汹涌:即使SU 7在前,但一个手机厂商如何让消费者为定价如此高昂的国产电动车买单?


    “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豪华媲美BBA,重新定义豪车新标准”,这就是小米SU7 Ultra的目标,也是其高定价的底层逻辑。


    “Ultra”,如果作为形容词,意思是“极端的”;放在产品命名上,往往被理解为“顶配版”。


    要看性能实力,最直观的就是在赛道上的表现。诸多车企都是用赛道成绩大秀肌肉,比如本田先参加F1再造家用车、蔚来先造超跑再做量产。


    此次强调性能标签的SU 7 Ultra也是如此,它不断在赛车场上刷圈突破新高。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上,SU 7 Ultra以造出2分09秒944的圈速突破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的成绩,在分秒必争的F1赛道上,把差距拉伸到1.336秒。



    而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小米用什么打败保时捷呢?


    雷军自豪的表示,即使只是SU 7 Ultra标配版,也仍然可以下赛道。


    Ultra全系标配双V8s+V6s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V8电机最高转速27200rpm,输出功率可以达到1548马力,0-100km/h加速用时1.98秒,高时速可以超过359km/h,再加入赛道级碳陶瓷刹车盘、Akebono前六后四活塞卡钳、主动空气动力学套件(含285kg下压力尾翼),并且配备宁德时代麒麟Ⅱ高功率电池,都展现了小米堆砌性能的实力。


    并且,Ultra的制动系统能够实现连续10次制动不衰减,其散热系统能在纽北赛道连续驰骋2圈后仍然不过热。这是性能比肩保时捷的技术体现。


    在小米看来,性能并不是唯一的高价支撑点。


    为了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小米还在细节处彰显“奢侈”,比如引发网友调侃“停在路边会不会被抠走”的24K金碳纤维车标、1.7m²碳纤维车顶、5m²Alcantara内饰、专属赛道刺绣座椅、21处碳纤维部件等配置,都在刻意强化“百万级”的标签。


    每处设计都在宣告:小米要重新定义"豪华车"的度量衡——而雷军也显然有着宏达愿景,他希望Ultra“出道即巅峰”。


    一辆“赛道车”,却配备了座椅按摩功能,提供3挡力度、6种按摩模式,并且前后排座椅采用石墨烯加热,加热更快、更均匀、更省电。


    就连雷军自己都调侃“谁说赛车不可以按摩呢?”


    同时,小米SU7 Ultra的NVH全面升级,全车四门升级声学夹层玻璃,中高频区间噪音降低4dB,有效优化风噪。轮胎采用噪音消除系统,轮胎内侧有一层吸音棉,有效降低胎噪。


    小米SU7 Ultra还采用全新25扬声器,扬声器的硬件全面升级,音质更好。软件调音采用全新自研音频算法,更好听,还支持主动降噪功能。


    不仅如此,这样一辆强调超高性能的“顶配”,还特别针对新手提供了“误踩油门不加速”的全新功能,进一步提升驾驶安全性。


    针对女性用户,Ultra也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它的化妆镜有三挡亮度和三挡色温调节。而新增的珍珠白配色,更是为了回馈女性车主对SU 7的支持而专门调制。


    SU 7扎实的用料珠玉在前,Ulra的安全性同样不遑多让。小米SU7 Ultra主动安全进一步升级,新增“误加速抑制辅助”功能。当车辆四周存在障碍物时,即便误踩加速踏板,车辆也不会加速。而在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电池安全上,小米选择在电池底部采用防弹涂层,耐撕裂、耐刮擦、耐穿刺性能都要比传统PVC涂层高10倍以上。


    这是豪华媲美BBA的落脚点。


    小米SU7也在科技上紧追特斯拉。小米SU7 Ultra出厂即搭载小米HAD端到端全场景智驾,据官方介绍这是“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体验”。


    基于强大的生态能力,小米依托人、车、家全生态科技,小米澎湃智能座舱为驾驶者提供智能导航、娱乐、车辆控制等多功能一体化体验。同时,Ultra全面接入小爱同学。


    在硬件能力上,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小米加速推动智驾的发展,已于2025年2月26日开启全量推送Xiaomi HAD。目前,小米智能驾驶的总算力已经达到11.45EFLOPS,并且在一年的积累中得到1000万Clips优质场景片段,不断优化驾驶体验。


    【小米向上生长】


    当Ultra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疾驰而过,车尾扬起的不只是尘土沙石,更是一个品牌蓄力已久的破局决心。


    在新能源车企竞相降价争夺市场的当下,小米汽车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向上生长之路。定价20万的“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为小米打开市场后,小米下一步直接跨50万级别。


    这暗藏着小米精心设计的战略局:更高的产品单价可以带来更高的营收和毛利率,同时还能借助价格在用户心中悄然植入"高端"的种子。


    这场向上突围的战役,在雷军的规划里酝酿了不止五年。


    2019年,小米将主打性价比的产品线红米(Redmi)独立出去,专注在中高端和新零售;

    2020年,最高售价5999元、小米冲高第一款产品小米10推出;

    2021年,雷军宣布要在产品品质和规格方面“向苹果学习”;

    2022年,“高端化”被正式定为小米集团的战略目标;

    2023年,年度演讲上雷军坦言“做高端化的这几年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

    2024年,Q3业绩会,小米副总裁卢伟冰称赞SU 7的成功对提升小米品牌的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2025年,小米召开高端化战略研讨会,对过去5年的探索进行了总结复盘,并对未来5年高端化的全新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从红米独立运营切割性价比标签,到中央空调对标大金的惊人之举,再到今日卢伟冰发言“小米要超越苹果生态”,小米集团始终在寻找突破品牌天花板的契机


    MIX系列手机在高端市场的试水,SU7 Ultra在汽车领域的发力,本质都是同一战略路径的延伸。


    当人车家体系扎根用户内心,当碳纤维空气动力学套件划破气流,这些配置构筑的不仅是产品护城河,更是品牌溢价的空间。


    去年,高盛预测Ultra年销量4000辆,同时预计,Ultra的销售收入将占据小米汽车板块的5%左右。


    虽然与雷军目标的10000辆相差甚远,但在国内最畅销的跑车保时捷718,去年一共也只卖出4693辆。


    在通州工厂生产线昼夜不停的运转声中,小米的转型逻辑愈发清晰。


    SU 7通过极致性价比快速占领市场,而Ultra版则以“性能”标杆的姿态拉升品牌势能,这种"双线作战"的策略在手机业务中早已得到验证。


    当高净值用户选择SU7 Ultra,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辆电动车,更是对"高端小米"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感如同涟漪,终将扩散至小米汽车线的YU 7,乃至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全生态链产品。


    Ultra在市场和舆论场上的影响力提升了整个品牌的形象,为小米在其他产品线争取更多溢价空间,这或许也是小米选择将九种新品放于同一场发布会的最终目的。


    站在此刻回望,小米汽车的突围恰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微观镜像。这个曾经贴着"性价比"标签的品牌,正用工程师文化淬炼出的技术锋芒,在高端市场划开一道新的突破口。当SU7 Ultra的车灯照亮纽北赛道弯道,照亮的或许是一个中国科技企业向上生长的全新可能。


    次阅读
    16评论
    12赞同
    收藏
    分享
    16评论
    1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