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车企还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时,奇瑞已经悄悄玩起了“变形金刚”。

继去年10月,奇瑞与清华大学智能交通实验室联合发力,推出了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的三个月后,奇瑞联合清华申请的“分体式飞行汽车”专利对外公布,再次引来外界的焦点。这款产品主打“一舱两用”:座舱既能与飞行模块合体上天,又能与底盘模块组合下地。专治城市通勤“堵癌”的这波操作,完美诠释了理工男的浪漫。

无独有偶,2月24日下午,亿航智能、江淮汽车与合肥国先控股有限公司在合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携手推进合肥市低空产业园建设,投资建设低空航空器生产工厂和产线,专注生产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低空航空器产品,目标直指“飞行出租车”量产。

江淮汽车的底气来自“跨界复用”。eVTOL的电池、电机等70%-80%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通用。江淮把成熟的汽车生产线工艺和供应链管理经验“平移”到飞行器制造,可以说是无缝衔接。
车里车汽注意到,两家车企入地上天的背后,是合肥、芜湖两座低空之城的比翼齐飞。
去年4月,安徽省发改委印发《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根据方案,到2027年,安徽省低空经济规模和创新能力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低空经济规模将力争达到800亿元。事实上,两座城市也都铆足了劲一飞冲天。
2024年,合肥高效推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打造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政务场景先行,探索低空物流和城市空中交通;编制低空经济政策“真金白银”扶持低空经济企业;挂牌成立首个市级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建成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空中工业革命,已在合肥开启。
而在集聚近200家低空上下游企业的芜湖,落地了涵盖研发、制造、维保、运营、培训、物流的全产业链,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即可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如此看来,安徽的目标远不止“汽车强省”。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全国第二;目标2025年汽车产业链营收1.75万亿元;而低空经济规模也一直稳居国内前列。一手抓新能源车“地面领域”,一手拓低空经济“天空版图”,当奇瑞、江淮的飞行器从构想走向产线,当合肥、芜湖的天空逐渐被eVTOL点亮,一场围绕低空产业的精准卡位战才刚刚吹响号角。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