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月30日,也是我们这次云南跨年自驾游的第8天。今天的旅行规划虽然距离不长,但主题鲜明重要(爱国主义教育)、景区较多(4处)、安全压力大。一天下来,带来的收获不少,思考更多,是全方位的视觉盛宴和强烈度的头脑风暴。

自驾数据(来自高德“足迹”
一、瞻仰滇西抗战纪念馆,中华底色是“英雄”
事件重要,先上“头条”。咱先说说中午瞻仰滇西抗战纪念馆的事。

“滇西抗战纪念馆”正门
早在妻儿做此次自驾旅行攻略时,我就提出能不能去瞻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那些在中越自卫还击战中冲锋陷阵,长眠在西南边陲的同时代入伍的战友。当听到不顺路的答复后,我心中特别遗憾和失落。这几天看有关腾冲的信息,了解到著名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就在附近,顿时热血沸腾,心想无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还是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国家行为和民族壮举,都应得到国家和人民的纪念。我们要去瞻仰这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她们三人也十分赞同支持我的想法,当即调整行程,作出新伪安排。

血的历史 永记心中
我也专门对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作了一些了解。1942年(民国31年)5月,日军进犯中国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中国大后方唯—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一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1944年(民国33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大反攻。其中右翼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并在盟军(美)的配合下,围攻腾冲古城,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当年9月14日,将日军全部歼灭,收复了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一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官兵阵亡19名。

寸土寸血 英烈千古
腾冲光复后,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曾任腾冲县长)的倡导下,政府拨出专款,海外华侨慷慨解囊,修建“国殇墓园”,并于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周年纪念日)竣工落成。1986年成立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囊括了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名録墙、忠烈祠、烈士墓塚、纪念塔及展览厅等设施建筑,规模更恢大,内容更全面,方式更丰富,浸入更深刻。1996年11月,国歾墓园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8月,入选第一批国务院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抗战将士 国家保护
我们于12点30到达纪念馆。入馆是免费,需要验码通过。这个过程很顺畅,从扫码、登录到出码、进入,一气呵成。

中美携手 抗战成功
进馆后,我们迎面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人物雕像。其中,中间的雕像是一位普通的远征军士兵,右边的盟军雕塑是以著名的史迪威将军作代表,左边的民众代表选的是腾冲著名的老县长李根源。我想,这三个雕像创意真实生动,一个代表远征军的力量,一个代表盟军的力量,叧一个代表民众的力量。正是这三股力量,凝聚了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滇西抗战胜利的基础。

向抗战先烈献上鲜花
我们首先瞻仰了中国远征军名录墙。这是纪念馆的主要附属工程,
全长133米,用清一色的火山青石镌刻,象征着远征将士们坚强的意志;主题墙上中镶嵌的是中缅印战区盟军服役徽标,左侧是“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八个魏碑大字,下方是铭记碑刻。刻有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的名字。数量已由开始的9168人增加到现在的103141人。据说名錄墙已补录了6次,最近的2022年补录了87人。我想,所有参战人员的姓名都要入书上墙,被后人纪念。

远征军的战士塑像
我们来到了“国殇墓园”。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等三个部分构成,占地面积37884平方米。

向盟军将士致敬
这里的雕塑、塑像都逼真生动,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为纪念“娃娃兵”制作的与牺牲士兵同身高的塑像、“饿死不吃军粮”的群体雕像、为抗议日军侵华绝食身亡的88岁老人塑像,无不让人动容落泪。

忠烈词的正门
国殇墓园最重要的建筑是忠烈祠。它为重檐敬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的“河岳英灵”匾额,祠内外立柱悬卦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关于建设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等。祠堂正堂,悬挂着民国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走廊两侧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腾冲会战概要、告滇西父老书等碑文。祠内正面为孙中山遗像及遗嘱,两侧墙上嵌有9618位阵亡将士题名碑石。

将士的血没有白流!
耸立在忠烈祠后小团坡顶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高十余米,是国殇墓园的最高建筑。其塔名由霍揆章题书,下部的“民族英雄”四字由李根源书写。

一馆两旗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与纪念塔、烈士墓、忠烈祠等大门左侧墙边,筑有含陪祭意义、象征侵略者惨败的“倭冢”一座。它位于国殇墓园地势最低的地方。据说,日方曾多次要求拆除塑像,遭到中方严厉回绝!我要为此点赞!这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奸臣秦桧的下场是这样,侵华战争罪犯也是这样!

历史决不能忘记
最后,我们参观了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展厅:《极边第一城的血色记忆》。陈列采用现代博物馆的布展理念,声、光、电相结合,给人以全新的感受,重现了那场战争历史场景。

警钟长鸣 牢记历史
走出纪念馆,外面的阳光依旧灿烂,但我的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滇西抗战的历史,既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团结战斗不屈不挠的抗争交响史曲。纪念馆不仅展示了滇西抗战的艰苦历程,还着重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团结、勇敢和坚韧。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决不能放弃和失传,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想方设法加以珍视和传承。

决不能让国耻重演
二、参观杜鹃王古木文化博览园,古木或许与当代人共码
上午10:30,我们驱车来到位于腾冲经济开发区的“杜鹃王古木文化博览园”参观。这是我的一个同乡、现从国外回来并在云南丽江定居的连队战友推荐的。

古木文化博览园正门
刚踏入这片约5万多平方米的园区,就被它独特的魅力吸引。尤其是入口处由9根独木组成的古木群,豪气冲天,先拔头筹。它们有的高耸入云,有的伟岸健硕,有的沉稳庄重,仿佛是在表演集体朗诵,诉说岁月的故事。它们屹立于此,上有蓝天白云相伴,下有潺潺流水为邻,虽历经沧桑,却仍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每根木头都有超常年轮的记忆,每一道纹理都是时光的镌刻。这可是国内独一份以珍稀古木、古树根鉴赏为主的博览园,肯定蕴藏着无数的传奇。

镇园之宝 古木成林
我们走进“把根留住”专馆。这里既是神秘的古木世界,也是现代光电的精彩舞台。

中外古木“英雄汇”
走进馆门,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代。世界濒危树种红豆杉、榧木、金丝楠等珍奇古木林立,估计有三百多座,大多树龄超千年。那些老根姿态怪诞,有的似蛟龙盘旋,有的如仙子起舞,原始又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旁边的文字介绍,仿佛是画龙点晴,简炼的几句,就把各种树木的产地、树龄、价值一一道来,让人大开眼界。加上灯光的科学运用,展馆处处传递出原始、洪荒、古老的气息。

产自缅甸的神木
古木藏品既有本土国产的,也有半数来自东南亚国家等地,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无论从数量上说,还是从树龄上看,其珍稀度如果说是全国第二,那就没有第一了。这些古木多为不可再生的珍品,极具文化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来自越南的古木
特别是这些古木展品,以“三不″即不雕、不琢、不上色为原则,保持了原生态的色泽纹理与奇特形态,彰显其自然美、古老美、奇拙美和生命美,既让人叹为观止,又禁不住感慨万千。古木历经岁月洗礼和环境变迁,仍傲然挺立,以坚韧的生命力诠释着自然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切。爱林木、爱自然,就是爱人类、爱自己。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来之不易、毁之即绝的自然遗产。

根艺天地 艺术世界
如果说“把根留住”馆的古木让人震撼,那“根艺天地”展示馆的展品就更让人拍案称绝。这里设有根艺区、家具区、茶台区、茶盘区和小件区等展区。珍稀原料、高档木材加上独具匠心的工艺再选,可满足人对原木工艺品的钟爱。

源于自然 超越自然
每一件展品和商品,都闪耀着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不凡的艺术创造魅力,集实用、美观和超群脱俗于一身,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和现代能工巧匠们的“鬼斧神工”。我们在这里购买了把玩等木制小商品,一是喜爱,二是尊重和支持。这么大的原木博览园,能在疫情期间挺住活下来就很大容易,后疫情时代坚持下去,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大的胜利。

化“腐朽”为神奇 匠师劝最高
最后一个景点“杜鹃王府古建筑展示群”,则是给了我们一个惊叹号和大句号。整个建筑,以仿古建筑和木文化元素为基调,纯木打造了“一府、七院、四巷道”和土基长照壁,满满的怀旧复古情怀。但建筑群里的腾冲本地菜餐厅,让我们望而兴叹,看得起、吃不起,只能祝福园方“蛇来运转”、财运滚滚了。

看木如看人 识人如读木
原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参观,没想到参观完带来如此多惊喜,让我不禁对人生展开一点的思索。古木生长缓慢,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成就如今的姿态。现在,它们沉默无言,把最后的躯干奉献人类,仍然散发出生命的光彩。人生也应如此。该枝叶繁茂时,就应遮挡强光,多造氧气,造福社会,为官是“孔繁森”,敬业像“张思德”,做事学“白求恩”。而到了老年,就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像古木一样,耐得住寂寞,做得到无我,无事即好事,无功即有功,让余额有限的生命历程变得简单而踏实。
三、火山无情水有情,湿地、瀑布皆柔情
因为感动,前边写的有点啰嗦。后边两个景区要简炼些。

先在门囗打个卡
下午3:20,我们来到北海湿地风景区。这里海拔1730米,四面环山,位于腾冲市城区东北部12公里处,为大盈江水系源头。研究标明,湿地缘于第四纪时火山喷发的岩流,堵塞大盈江河谷,形成盆地积水所致。它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火山堰塞湖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腾冲美景 保山志向
为了节省体力和时间,我和老伴选择从1号码头乘游船至2号码头,横穿北海湖,零距离观赏湿地风光。然后走环湖步道约2公里,沿途观赏湿地风光。在3号码头,乘景区观光车返回景区出口。

水上乐园 快乐天下
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天然草排。在湿地水面,时常遇见号称中国唯一的“漂浮移动的水上大草原”,厚度约一米左右,最厚可达2米,当地人称其为“草排″或“浮毯”。它的生成也于火山爆发有关,说时第四纪周边火山喷发时,漂浮在湖面上的火山灰及有机物质,促进了草本沼泽植物的生长,其发达的根系和丰富的腐殖基质,构成了多种草本植物生存的“浮毯”。经过数十万年的生长,结成了现在厚实的漂浮水上草甸。划动一根竹竿,竟可撑出几米见方的草甸,可载人载物。当地乡亲们称之为“草排”。

紫水鸡
二是生态长廊。老伴是拍鸟爱好者,她在这里先后拍摄到赤嘴潜鸭、红头潜鸭、凤头潜鸭、普通秋沙鸭、白鹭、牛背鹭等,高兴得不得了。用当下流行套话就是,惊喜她妈给惊喜开门---惊喜到家了!

瀑布之中,中流砥柱
下午6:00左右,我们来到今天最后一个景区“叠水河瀑布”。它位于腾冲市区,是国内唯一的城市瀑布。当大盈江从北向南贯穿腾冲坝子,遇到巨大的断层崖,从46米高的崖头跌下深潭,然后继续奔涌向前,突然又被叠为数折而下,叠水河瀑布由此得名。

瀑布之一 美景如画
关于叠水河的故事,无法绕过中国地理鼻祖、旅行开拓者徐霞客。1639年,徐霞客翻越了高黎贡山,抵达了他一生中到达过最西的地方——腾冲。而叠水河瀑布,是他进入腾冲游览的第一个景区,结果当然可以确定:纵情而来,满意而归。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评价叠水河瀑布“势极雄壮,与安庄白水河(即现在著名的贵州黄果树瀑布)齐观”。

集体合影 保留科目
与北海湿地景区相比,叠水河瀑布景区可谓“小确幸”,票价亲民(每人十元,老年人半价,军休干部免费),休息设施人性化。

瀑布美景 美女秀发
我们来到第一个观景台。它位于瀑布的正前方,可整体一览瀑布全景。这里的瀑布落差最大,瀑面最宽,气势也最为壮观。加上两侧岩壁陡峭,加上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柱状节理凸显,造型更为独特。中间的瀑布,状如垂帘,声如钟鸣,当地人将其称为“龙洞垂帘”。这里也是游客首选的打卡照相地。

龙洞垂帘
由于景美路近,这里也吸引了众多高官儒商、骚人墨客来此凭栏观瀑、题字赋诗。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一是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进士寸开泰。他的“龙光台”长联,比“海内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将腾冲历史及山川名胜概纳联中,成为咏腾冲的千古绝唱。二是最绝的上联。作者不详,内容为“叠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这个奇联,也被称为“活着的对联”,只有上联,没有下联。多年来,人们试图对出各种下联,但至今没有一个下联让众人称绝皆服。我想,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易于“齐放、争鸣”,便于营销推广。“各家有各家的高招”、“高家庄,实在是高!”

“四菜一汤,干部下乡”
此外,今天的午餐,纯粹是撞饭,但吃的大家赞不绝口。中午14:10,当我驾车来到腾冲市玉泉路时,同志们都觉得要吃中午饭时,便掉头找饭馆。

巧厨在民间 路边饭更香
当走到199号时,发现路边有家“腾冲风味家常菜馆″,里边有人吃饭,菜板和灶具就放在门边,找饭不如撞饭,就进去了。菜馆只有一名中年妇女操持,摘、洗、炒、上菜全靠她一人。但菜确实做得好,菜鲜肉香汤香,大家说这是进滇以来,午餐吃的最好一次,不是其一。真是高手在民间,路边饭最香。
2025年2月10整理于家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