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比亚迪:从电池到汽车,30年的非凡征程

    月色织梦人头像月色织梦人头像
    月色织梦人02-25

    比亚迪:从电池到汽车,30 年的非凡征程

    平心而论,回溯比亚迪的发展轨迹,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相较于那些在岁月长河中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底蕴深厚的行业巨擘,1995 年 2 月才成立、刚满 30 岁的比亚迪,在历史沉淀方面确实稍显稚嫩。

    然而,这丝毫不意味着比亚迪的故事平淡无奇。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独一无二的汽车企业,比亚迪及其领导人王传福的创业之旅,堪称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佳话。尽管比亚迪 “电池工厂” 的出身早已广为人知,但鲜有人知晓,这家公司还曾涉足军火业务领域。

    早在 2007 年,比亚迪便立下了 “2025 年成为全球第一车企” 的宏伟志向,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不到 3 年时间,便因经销商集体退网,不得不开启战略调整之路。近些年来,比亚迪早期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精心布局终于迎来了丰收时刻,

    然而,公司此刻又面临着品牌向上升级这一全新且艰巨的挑战。

    恰似众多在时代浪潮中奋勇搏击的企业,比亚迪这 30 年的发展历程,同样布满了荆棘坎坷,经历过刻骨铭心的阵痛,也收获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跨界转型:从电池先锋到汽车新军

    (一)电池领域的崛起

    1990 年,王传福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毕业后,选择留院工作。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不懈努力,他一路晋升,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还成为高级工程师,甚至兼任副教授,悉心指导过一批研究生。1993 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委以总经理重任。当时,手提电话逐渐兴起,王传福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判断出大众对手机电池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并且坚信通过规模效应能够有效解决电池技术及成本问题。

    1995 年 2 月,怀揣着炽热创业梦想的王传福毅然决然下海。在获得 250 万元投资后,于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实业。公司创立之初,条件极为艰苦,仅有约 20 名员工,办公场地也极为简陋。但全体员工众志成城,凭借低成本人工和逆向研发的生产线,比亚迪当年便成功拿下台湾最大无线电话制造商大霸的订单。为按时完成订单,员工们常常加班至深夜,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1997 年,金融风暴如汹涌浪潮般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 20% - 40%,日系厂商纷纷陷入亏损困境,而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却在此刻愈发凸显。比亚迪迅速调整市场策略,积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主动与各大客户深入沟通合作方案。随后,飞利浦、松下、索尼、摩托罗拉等行业巨头纷纷向其抛出大额采购订单。短短 3 年,比亚迪便在镍镉电池市场占据了全球 40% 的份额,并于 2002 年初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在上市过程中,比亚迪团队全力以赴,精心准备招股书等各类文件,积极主动与投资者沟通交流,充分展示公司的发展潜力与广阔前景。

    到了 2003 年,比亚迪已成功跻身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供应商之列。随着镍镉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遭遇瓶颈,比亚迪果断将重心转向锂电池研发,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先进的研发实验室,广泛招募行业顶尖人才。2002 年底,比亚迪成功成为诺基亚的电池供应商,为诺基亚多款热门机型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池产品,赢得了诺基亚的高度认可。

    (二)进军汽车制造业

    在王传福看来,仅局限于做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电池供应商,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而向手机产业上下游延伸又存在失去现有客户的风险。21 世纪初,中国入世后,汽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王传福敏锐地看到了磷酸铁锂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的广阔前景。2007 年 7 月,王传福全资收购北京吉普的吉驰模具厂。在收购过程中,团队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尽职调查,与原企业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全力确保收购工作顺利推进。该厂先期下线的是用于 “格洛克 17” 和 “M1911” 的手枪模具,这是比亚迪首次涉足军品领域,为日后参与电动军事载具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 年,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谋划,比亚迪成功收购我国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轿车生产企业 —— 秦川汽车,从而顺利获得了宝贵的轿车生产资质,就此正式开启了从电池制造商向汽车制造商的转型征程。收购秦川汽车后,比亚迪迅速整合双方资源,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对技术人员开展系统培训,努力将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度融入汽车制造之中。

    二、曲折前行:汽车业务的困境与突破

    (一)初期产品探索与问题

    比亚迪汽车公司成立后,迅速明确了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三大业务方向,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布局,建立起模具制造、测试中心、检测实验室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在建立模具制造中心时,从设备采购、场地规划到人员招聘,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安排。最初,比亚迪仅有从秦川汽车继承而来的福莱尔车型,这款基于奥拓平台开发的产品,几乎未做过多改进就以 “经济型精品家轿” 名义推向市场,主攻 5 万元以下低端市场。但由于产品力严重不足,在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就连王传福本人也对这款车并不满意。消费者反馈强烈,导致福莱尔的销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为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比亚迪走上了逆向研发道路。2005 年,逆向研发丰田花冠的 F3 上市。为实现高性价比,比亚迪在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供应链进行深度优化,降低成本。F3 凭借高性价比收获市场热烈追捧,直至今日,在三线以下城市的街头仍能频繁看到 F3 的身影。借助 F3 的成功,比亚迪在 2006 年成为单一车型销冠,同年还推出首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 F3e 电动汽车,该车的电动机、减速器、电池组以及 BMS 系统均为自主研发。研发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电池管理系统的稳定性、电动机的高效运行等。此后,比亚迪又陆续推出 F0、F3R、F6、M6 等车型,甚至还逆向研发奔驰 GLK 打造出硬顶跑车 S8。然而,S8 在动力性能上无法满足消费者对跑车的高期待,过高的售价也让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很快便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二)质量危机与整改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比亚迪迅速宣布 2010 - 2012 年为品牌整改期。在此期间,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宣布官降,旗下成熟车型降价以冲击销量,通过价格调整吸引更多消费者;重新梳理研发、测试与生产流程,从产品设计源头严格把控质量,增加测试环节与标准,对生产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推出 S6、G6 等新车型;狠抓产品品质,于 2012 年推出 4 年或 10 万公里超长质保政策,向消费者充分展示对产品质量的坚定信心。通过这些举措,比亚迪逐步从粗放型创业公司向专业汽车企业转型,努力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找准自身定位。在整改过程中,比亚迪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全力提升零部件质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生产工艺水平。

    三、乘势而上:新能源时代的辉煌成就

    (一)新能源领域的突破

    2012 年,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取得诸多关键突破。3 月 30 日,与戴姆勒各出资 50% 推出合资品牌 “DENZA 腾势”。在合资谈判过程中,双方就技术共享、品牌定位、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多轮深入且细致的讨论。开启双方在中国合作研发电动车的征程。一年后的广州车展,腾势品牌首款试装车惊艳亮相,从设计理念到技术展示,都成功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目光。2014 年北京车展,腾势电动车正式登场,标志着比亚迪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为了打造腾势品牌,比亚迪与戴姆勒组建了联合研发团队,充分融合双方优势技术与设计理念,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同一时期,比亚迪首款纯电动 MPV e6 在出租车市场大放异彩。其出色的续航能力、舒适的驾乘体验和经济环保的运营成本,使其在深圳、太原、香港等城市投入运营后广受好评。在深圳,e6 经过实际道路测试与运营优化,完美适应了城市复杂路况,成为市民喜爱的出行选择;在太原,助力城市公共交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在香港,凭借稳定可靠的品质赢得了当地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高度认可。

    2012 年,比亚迪汽车产销达 45.6 万辆,结束 2011 年销量下滑局面,实现首次增长。2014 年,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比亚迪凭借早早布局所积累的先发优势,除 e6 外,K9 电动大巴也成为国内多个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军,还成功出口至欧洲、美洲、日本等汽车工业发达地区示范运营,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大实力。在海外市场推广过程中,比亚迪针对不同地区的需求特点,对 K9 电动大巴进行定制化设计与优化,满足当地市场的特殊需求。

    (二)创新战略与市场成功

    2017 年,比亚迪推出 “三模战略”,旗下车型均有燃油、PHEV 和纯电三种版本,以此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为了实施这一战略,比亚迪对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不同版本车型的核心技术。针对外观设计曾被诟病的问题,比亚迪邀请曾服务于阿尔法罗密欧和奥迪的沃尔夫冈・艾格团队,精心打造出 “Dragon Face” 全新设计语言。从设计草图到最终成型,经过多次反复修改与完善,彻底改变了车型的外观形象,使其更具辨识度与时尚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凭借多年积累和一系列精准战略布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绩斐然。从 2015 年起,连续四年夺得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包括商用车)。2018 年,比亚迪销量 52.07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 24.78 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 50% 的汽车企业。唐、宋、元等系列新能源车型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产品营销方面,比亚迪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全面展示产品优势与特色,举办各类试驾活动,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与体验。

    进入新时代,比亚迪持续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发力,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在技术研发层面,刀片电池的推出,极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为整个行业的电池技术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在智能驾驶领域,2024 年 L2 级智能驾驶搭载量突破 260 万台,当年已售车型智驾系统搭载率超 57%,基于 dipilot100、300、600 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也成功实现量产。在研发刀片电池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如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提升等;在智能驾驶领域,与多家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提升技术实力。

    展望 2025 年,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令人瞩目。超 20 款车型将搭载基于地平线征程 6 系列和英伟达 OREIN 的智驾系统,10 万元以上车型将实现智驾系统标配,以 “智驾平权” 为战略,致力于将高速 NOA 功能覆盖全系车型。在市场拓展方面,2025 年 1 月,比亚迪在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月销量同比大幅增长,销量反超特斯拉,在爱尔兰、德国、比利时等市场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际出货量创下月度新高。与此同时,比亚迪积极在巴西、乌兹别克、匈牙利、土耳其、印尼等地布局工厂,加速出口业务,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24 年 11 月 18 日,比亚迪迎来重要里程碑,公司举办 “三十而立,感谢同行” 庆典活动,庆祝成立 30 周年以及品牌第 1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由此成为首家跨越千万大关的新能源车企。在庆典活动中,全面展示了比亚迪 30 年来的发展成果与未来规划,吸引了全球目光。

    回首比亚迪 30 年历史,多次转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发展方向和路线有所调整,但比亚迪和王传福始终坚守在新能源和电动化道路上。未来,相信比亚迪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变革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