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025年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中释放重磅信号:我国正研究制定轻型车、重型车的国七排放标准,并同步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国五标准的升级。这一政策不仅标志着中国移动源污染治理迈入新阶段,更意味着汽车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与绿色转型。

移动源污染治理:一场迫在眉睫的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36亿辆,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国总量的60%,挥发性有机物占24%。
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移动源已然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来源。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指出,抓住移动源治理这一“牛鼻子”,而且这既是国际上的共识(像欧美所积累的经验那般),与此同时也是我国达成“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
过去十年,我国通过“汰旧换新”“优化运输结构”“突破非道路机械治理”三招,在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7%的背景下,成功将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15%。淘汰高排放车近5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40%、大宗货物“公转铁”等举措均成为这一成绩的关键支撑。

国七标准:技术对标欧美,减污降碳协同
国七标准的制定,将直接与欧美先进法规相对标;其排放控制技术,预计会与欧洲同步,不过实施时间,或许会晚两年。从国零到国六的历程来看,柴油车每百公里的颗粒物排放,从293克降低至1.5克技术的迭代所带来的减排效果,简直称得上“极具变革性”。并且国七标准,还将进一步促使机动车在减污降碳方面协同发展,预计污染物的限值,将比国六减少3到5倍,与此同时也会增强远程监管的能力。
对于车企来说,国七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内燃机技术需要进一步地优化,而后处理系统(像SCR、DPF这样的),其效率和耐久性的要求将会变得更高;新能源汽车或许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生态环境部所提出的“退四治五管六推新”这一策略,也将加快重型货车领域新旧动能的转换。

行业阵痛与长期红利:车企与消费者如何应对?
短期内国七标准的实施或许会引发行业的阵痛。参考国六升级的经验,排放标准的切换曾经致使部分车企在技术方面准备不够充分,成本有所上升,甚至在市场上出现了短期的波动。有卡友忧虑道:“国六的贷款还未还清,国七却又要来临了!”
不过从长时段来瞧,政策利于较为平稳地推动产业升级。传统车企得加紧对混动、氢燃料这般低碳技术的深入研究。同时新能源重卡与电动工程机械的推广速度亦会慢慢加快。比如我国机场非道路机械的电动化比例在全球已然处于领先地位,港口岸电的使用频率也在持续上扬。对于消费者来讲,购车成本也许会有所提升,但车辆残值的增长、环保效益的增强以及使用体验的改良,会予以相应的补偿。

个人观点:绿色转型不可逆,创新与协同是破局关键
作为汽车博主,我认为国七标准的推进释放了三大信号:
环保与发展的平衡:中国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以技术创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
全球竞争的角力场:国七与欧美相对标,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不但要满足于国内的需求,而且还要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的争夺当中。
消费者意识的觉醒:公众对“蓝天幸福感”的需求将推动市场选择向绿色产品倾斜。
面对挑战,车企得抛弃那种“凑合着符合标准”的短期想法,接下来构建起,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并且重视低碳的技术体系。与此同时政府也得把相关的配套政策完善好,像给予研发资金补贴,对充电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地,调整优化,保证二手车流通的稳定等,防止因为“一概而论”的措施而导致市场出现波动。通过这样的合作,汽车行业在应对挑战时,居然会更稳当,能够实现长远发展。

迈向“零排放”时代的中国答案
从国一到国七,中国用3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治污之路。
如今的国七,不单只是排放限值的那些数字的游戏,而且更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样的体系工程。它以一种更为审慎的、踏实的方式,在环保这个范畴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未来,随着新能源、智能网联、绿色燃料等技术的融合,中国汽车产业有望为全球移动源治理提供一份“零排放”时代的创新答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