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这些品牌竟然都是外国货?它们“改嫁”后过得怎么样?

    围炉话古今头像围炉话古今头像
    围炉话古今02-22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商业领域的并购事件不断上演。而当国货品牌被外资收购,这一现象总是能轻易触动大众的神经,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承载着民族情感的国货品牌,如今不少都已悄然易主,它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嫁”国货大盘点

    说起被外资收购的国货品牌,中华汽车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2021年8月31日,华晨中华汽车品牌以16.33亿元的价格被出售给宝马。曾经作为民族汽车工业代表之一的中华汽车,如今已成为外资旗下的一员。

    这就如同中华牙膏,名字里带着“中华”二字,看似根正苗红,实则早在1994年初,欧洲零售巨头联合利华就拿下了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取得了中华牙膏的经营权,只需向上海牙膏厂缴纳一定的品牌使用费。此后,中华牙膏每年为联合利华贡献接近10亿元的营收,成为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人牙膏,这个名字里带有“黑人”的牙膏,却是有着88年历史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

    90年代,大宝SOD蜜可谓是家喻户晓,那句“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的广告语深深烙印在一代人的心中,不用带货就火遍大江南北。那时,大宝被很多人视为国货之光,然而在2008年,美国强生以高达2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大宝。被收购后的大宝,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消沉期,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品牌蚕食。

    小家电领域的苏泊尔同样未能幸免。2007年,法国赛博集团收购了苏泊尔过半的股权,自此,这个曾经的小家电老牌摇身一变成为了法国品牌。

    每到传统节日,徐福记的各类糖果、糕点总是出现在众多家庭的餐桌上,它是许多人节日记忆的一部分。1992年,台湾徐氏四兄弟在中国大陆注册创立了徐福记,可在2011年,徐福记将60%的股份卖给了外资,成为了瑞士品牌。

    餐饮行业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火锅品牌小肥羊、焖锅品牌黄记煌都被美国餐饮巨头百胜收购。百胜旗下还有我们熟悉的肯德基、必胜客等知名品牌。而双汇集团,其大股东竟是美国高盛。

    在医药领域,感冒药品牌白加黑在2016年被德国拜耳收购。

    在啤酒市场,2004年欧美啤酒巨头百威收购了哈尔滨啤酒99.66%的股权,此后又陆续将珠江啤酒、南昌啤酒、唐山啤酒等多个品牌纳入商业版图,使其通通变成了欧美品牌。丹麦啤酒商嘉士伯则将新疆乌苏啤酒、重庆啤酒收入囊中。

    “改嫁”后的命运

    这些被外资收购的品牌,后续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品牌逐渐走向衰落,甚至被雪藏。

    例如,法国欧莱雅收购了小护士、美即、羽西三个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在被收购之后,销售额持续下跌,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小护士护肤品,如今已经很少出现在市场上。

    有的品牌则经历了一段波折后又回归中国。银鹭,对于80后、90后来说,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旗下的银鹭花生牛奶、银鹭八宝粥、银鹭可乐等产品,陪伴了无数人的成长。2014年,银鹭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按照正常的发展节奏,它应该会蒸蒸日上。

    然而,2011年瑞士雀巢以15亿的价格拿下银鹭6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到2018年,雀巢持股比例达到了百分之百,国货品牌银鹭完全变成了一家外企。被收购后的银鹭,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市场份额逐渐下滑。

    此后,雀巢又把银鹭给甩卖出去了,接盘侠是由银鹭创始人陈清水家族控股的Food Wise有限公司。虽然银鹭花生牛奶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重新成为中国品牌,但曾经的高光时刻已一去不复返。

    理性看待

    在商业世界里,兼并收购本是一种常见的市场行为,它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发展壮大。然而,当涉及到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时,却总能引发诸多讨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大家对国货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国货发展的殷切期望。

    大家都希望国货能够自强,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涌现出更多像李宁、华为、安踏这样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

    还有些网友认为,“中华”“华夏”等代表民族的代号,应该严禁用于商业用途,更不应该被外资收购变成外国品牌,反过来消费我们的民族情感。这些代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旦被外资利用,可能会伤害到民族的情感。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当发现自己曾经信赖和支持的国货品牌已经变成外资品牌时,心中难免会有一种失落感。

    国货品牌被外资收购这一现象,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一方面,国货品牌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避免被外资收购的命运。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和扶持,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同时,消费者也应该给予国货品牌更多的支持和信任,共同推动国货品牌的发展壮大。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国货品牌能否再次崛起,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那些已经被外资收购的品牌,又将何去何从?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文本源自@财经不眠姐视频内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