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奇瑞尹同跃:智界R7卖的多亏得多,很心痛!因为堆料太狠了

    智界R7(图片|配置|询价)“卖一台亏一台”背后的成本困境:堆料太狠还是定价失误?

    现象:订单暴涨与“亏本卖车”的矛盾

    根据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最新表态,智界R7自2024年9月上市以来,累计大定订单已突破7万台,但实际交付仅约5万台。尽管销量持续走高(连续3个月交付破万),但尹同跃坦言:“卖得越多亏得越心痛”——每卖一辆车亏损超过3万元,且目前仍未找到“成本和售价打平”的解决方案。

    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智界R7的“堆料策略”与定价体系失衡:

    1. 硬件成本过高

    智界R7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空气悬架+CDC电磁减震、途灵智能底盘、Brembo刹车系统等高端配置,且高配版搭载与问界M9同级的华为ADS 3.0高阶智驾系统。相比同价位竞品(如特斯拉Model Y),其用料成本明显更高。例如:

    - 车身安全:高强钢+铝合金占比达86.7%,防撞梁吸能盒数量是Model Y的1.5倍;

    - 底盘配置:全系标配空气悬架(Model Y需选装),且采用全铝悬架结构。

    2. 定价低于成本

    智界R7起售价25.98万元,顶配33.98万元,与Model Y价格相近,但硬件成本更高。余承东曾公开表示“每卖一辆亏3万”,奇瑞则因供应链缺件进一步推高成本(如激光雷达、电机芯片等)。

    市场策略:以亏损换份额

    华为与奇瑞的“亏本战略”实为抢占智能电动车市场的长期布局:

    - 技术标杆效应:通过堆料塑造“高配低价”形象,吸引年轻中产用户(25-35岁),与问界系列形成差异化定位。

    - 生态绑定:智界R7搭载鸿蒙座舱和华为智驾系统,强化用户对华为汽车生态的依赖,为后续软件服务盈利铺路。

    - 供应链议价权:初期亏损可视为对供应链的“投资”,例如华为800V平台、巨鲸电池等核心部件需通过规模量产摊薄成本。

    争议点:消费者是否买单?

    从市场反馈看,智界R7的“堆料”确实击中痛点:

    - 智能化优势:ADS 3.0智驾系统、鸿蒙座舱流畅度优于特斯拉FSD;

    - 空间实用性:轴距2950mm,后排腿部空间达956mm,优于Model Y;

    - 安全冗余:通过C-NCAP五星认证,极端碰撞测试表现突出。

    但用户的实际体验也存在争议:

    - 驾驶调校偏软:空气悬架滤震优秀但刹车点头明显,操控感不及Model Y;

    - 设计妥协:轿跑造型导致A柱视野遮挡、主驾坐姿调节困难。

    行业启示:堆料能否持续?

    智界R7的案例反映了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逻辑:用硬件亏损换软件和生态的远期收益。但这种模式需警惕两个风险:

    1. 供应链稳定性:缺件问题已导致交付延迟,若长期无法解决,可能反噬品牌口碑;

    2. 用户感知偏差:多数消费者更关注显性配置(如续航、屏幕尺寸),对底盘用料、防撞梁结构等隐性成本缺乏认知,导致“堆料”投入与市场回报不成正比。

    总结

    智界R7的“亏本卖车”既是技术自信的体现,也是市场博弈的无奈。对消费者而言,现阶段购入确实“性价比爆棚”,但企业能否熬过亏损期实现盈利,仍取决于后续销量能否持续攀升(余承东预计需年销10万辆以上才能摊薄成本)。若供应链和成本控制问题无法突破,这种“堆料狂欢”或将难以为继。

    次阅读
    57评论
    11赞同
    收藏
    分享
    57评论
    1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