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没有遭遇过这种情形,今天发生的事情,我不得不吐槽一番。今天下午四点,阳光斜斜地倾洒于园区停车场之上,我依例驾车欲前往园区的充电桩充电。转过两道弯道之后,眼前之景况却令握着方向盘的手骤然一紧——六个充电车位规整地停放着燃油车,车标于阳光下折射出刺目之光芒。这个画面,我是万万未曾想到啊。

一、被偷走的一个半小时
拨通挡道车辆挪车电话时,对方迅速给了我答复:"半小时就到",像颗定心丸暂时缓解了焦虑。心想这个时间段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就等一下吧。但时间一直断断续续的从16:15跳到17:32,车主摇下车窗时,空气里漂浮的"临时有事"解释,混着车载香水的气息,一时间心情有些复杂,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回答这位车主的谎言...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5%,却有34%的电动车主持续遭遇"有桩无位"困境。这种资源错配的无奈现实,在各个写字楼停车场每日重复上演。那些停在充电位上的燃油车,就像闯入自助餐厅的观光客,理直气壮地占据着不属于自己的位置。

二、充电桩前的小心思
在充电车位这个微型社会试验场,人性底牌往往暴露无遗。有人留下字迹潦草的"马上回来"纸条,却让充电桩在三个商业会议周期内保持休眠;有人将充电车位改造成专属停车位,充电枪接口积满灰尘;更有机智的“老司机”发明"充电桩占位三件套":方向盘锁、占位提示牌、伪造充电状态指示灯。燃油车主视充电桩为普通停车位的升级版,新能源车主则要额外支付时间成本和情绪损耗。当充电桩变成某些人的"免费VIP车位",受损的不仅是某个车主的行程安排,更是城市交通文明的底线。
三、优秀的地方措施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深圳某科技园区最近启用的智能地锁系统,当车辆停入充电车位,AI摄像头将在5分钟内自动识别能源类型。非新能源车将收到三次语音警告,超时未离将触发地锁并计入信用档案。试运行三个月后,该区域充电桩周转率提升270%。
强烈建议杭州也参考这个方式,整治一下极其个别的大聪明。
参照北京已然施行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明晰充电车位的专属属性;推广上海部分商圈的分时租赁模式,于非充电时段将其开放为普通车位。
四、被压缩的生活空间
在等待的将近一个半小时里,无聊的我甚至数清了充电桩外壳上的36个螺丝孔,研究了一下相邻车辆7种不同型号的轮毂。准备离开时瞥见后视镜里新来的特斯拉车主,他也开始拨打某个挪车电话。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90分钟前的自己,我不愿把自己刚才的遭遇告诉他,想想有时候感同身受徒增情绪翻涌。我想这场关于充电车位的博弈不会真正意义上停止,除非我们学会在舒适生活的范围里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或许某天,当充电车位不再需要特殊保护,当公共资源回归服务本质,才是真正的新能源文明降临之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