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百万悬赏背后:比亚迪打响“黑公关”歼灭战

    谢不邀头像谢不邀头像
    谢不邀02-21

    2月19日,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宣布,向8位提供“黑公关”线索的举报人发放1万至10万元奖励,并对一位关键证据提供者豪掷100万元!这一举措不仅刷新了车企打击网络黑手的力度,更向外界传递了明确信号:比亚迪对“黑公关”的容忍度为零。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歌猛进,却也成为某些势力的“眼中钉”。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恶意诋毁等手段,“黑公关”试图扰乱市场秩序、抹黑企业声誉。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甚至有组织长期对国内新能源车企发起网络攻击。对此,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直言:“接受批评,但绝不纵容恶意抹黑!”

    从悬赏到胜诉:比亚迪的“组合拳”有多硬核?

    比亚迪的反击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持续数年的“持久战”:

    • 2021年:首次推出“5万-100万”线索悬赏计划;
    • 2023年:将举报奖金上限提升至500万元,并长期有效;
    • 2024年底:起诉自媒体博主“龙猪-集车”名誉侵权案胜诉,获赔201.87万元,成为行业标杆性案例。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累计起诉20余个“黑号”,并对30多个重点账号进行持续监控与证据保全。

    这一系列行动不仅震慑了黑灰产,更让公众看到车企维权的决心。

    “黑公关”危害有多大?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黑公关”的套路往往隐蔽而阴险:

    • 虚假信息:捏造技术缺陷、夸大安全事故,煽动用户恐慌;
    • 恶意剪辑:截取片面画面,歪曲企业声明;
    • 水军刷评:在社交平台制造负面舆论,误导消费者判断。

    这类行为不仅损害企业利益,更会动摇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信心。正如李云飞所言:“如果每周五个工作日都在黑比亚迪,这绝不是正常的舆论监督,而是有组织的攻击。”

    行业启示录:清朗环境需要“全员行动”

    比亚迪的强硬态度,为行业树立了三个关键范本:

    1. 法律武器:通过诉讼追责,让造谣者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2. 技术防御:建立线索举报机制,发动公众参与“全民打假”;
    3. 舆论引导:主动公开进展,传递正向行业价值观。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而健康的市场环境是这一转型的基石。比亚迪的举措不仅保护了自身权益,更推动了全行业的透明化与规范化。

    网友热议:支持维权,但如何避免误伤?

    对于比亚迪的“重拳出击”,网友观点呈现两极化:

    • 支持派:“早该整治了!某些自媒体为流量毫无底线!”
    • 谨慎派:“企业权力过大是否会导致正当批评被压制?”

    对此,李云飞明确回应:“我们接受基于事实的批评,甚至包容误解性报道。但恶意诋毁与正常监督的界限必须厘清。”这一表态既展现了企业的开放胸怀,也划清了法律红线。

    从百万悬赏到法庭胜诉,比亚迪的“黑公关”反击战已初见成效。但这场战役远未结束,有企业、媒体、公众三方合力,才能彻底铲除网络黑手的生存土壤。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清朗健康的市场与舆论环境对于全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比亚迪频频对“黑公关”重拳出击,这不只是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共同维护行业发展与网络环境良好!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