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0世纪初动画大盘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童年动画


    在光影交织的艺术长河中,动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 20 世纪初,无疑是动画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萌芽与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动画从最初简单的视觉实验,逐渐成长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为后来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回忆,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生动有趣的角色,宛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童年的时光宝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盘点那些诞生于 20 世纪初的经典动画,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与魅力。

    世界动画的开篇之作

    俄国动画:历史的初绽

    在 20 世纪初,俄国动画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勇敢地开启了动画艺术的探索之旅 。1906 年,亚历山大・希尔耶夫这位具有先锋精神的动画导演,制作出了《画家皮耶罗》,这部影片堪称俄国动画的开山之作。影片使用 17.5 毫米胶片拍摄,在静止的布景中,希尔耶夫精准地捕捉舞蹈人物的灵动姿态,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芭蕾舞的美妙场景。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希尔耶夫全身心投入,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不断在摄影机和布景之间穿梭,甚至将脚下的木地板都磨穿了一个洞,其专注与执着令人动容。

    1909 年,希尔耶夫又推出了《哈雷金的笑话》。这部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中世纪生活的场景,通过巧妙的动画表现手法,为观众带来了欢乐与思考。然而,由于当时的传播渠道有限,希尔耶夫的作品主要用于教学,仅在小范围内展示,在苏联时期甚至几乎被人遗忘 。直到 1995 年,芭蕾历史学家和电影史学家维克多・博洽罗夫发现了希尔耶夫的档案,这些珍贵的动画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让后人有机会领略到俄国早期动画的独特魅力。

    1912 年,《美丽的卢卡尼达,或甲虫与天牛的战争》震撼上映。这部影片堪称俄国动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是俄国第一部 “立体” 的动画片 。影片以昆虫为主角,编织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甲虫女王卢卡尼达与敌对部落的天牛赫罗斯伯爵之间展开了一段浪漫而曲折的爱情。影片的画面精美绝伦,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上映后一直放映到 20 年代中期,深受观众喜爱。2012 年,俄罗斯国家电影基金会对这部影片进行了精心修复,不仅修复了图像,还邀请亚历山大・内格雷布担任旁白,配上了生动的画外音,并选用彼得・柴可夫斯基的《感伤华尔兹》作为背景音乐,使得这部经典之作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萌芽

    中国动画的发展同样源远流长,在 20 世纪初,万氏兄弟 —— 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凭借着对动画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开启了中国动画的辉煌篇章。1922 年,万氏兄弟制作出中国第一部带有广告性质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虽然这部影片的制作技术相对简单,但它却标志着中国动画的诞生,为中国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6 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动画片《大闹画室》。这是一部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黑白默片,讲述了画家在画室里作画时,所画的小人从画板上跳下来,给画家带来了一系列麻烦,最后小人又重新回到画里的有趣故事。影片的情节虽然简单,但万氏兄弟在制作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实拍时,动画与真人的配合总是出现问题,该动的地方不动,不该动的地方却乱动。然而,万氏兄弟并没有放弃,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反复摸索,不断调整拍摄方法和技巧,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部作品。《大闹画室》的诞生,不仅拓展了动画的表现形式,也为中国动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 世纪 30 年代,万氏兄弟受到左翼文艺思潮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在抗日战争时期,万氏兄弟积极投身于抗日宣传工作,制作了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和宣传抗日的动画片,如《同胞速醒》《精忠报国》《民族痛史》《航空救国》等。这些影片以动画为武器,向国人传达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1941 年,万氏兄弟的巅峰之作《铁扇公主》问世。这部动画长片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影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与铁扇公主斗智斗勇,借取芭蕉扇的故事。在制作过程中,万氏兄弟充分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将中国人物绣像与山水写意画等传统中国画绘制技法巧妙地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使影片呈现出浓郁的中国风格。同时,影片在立意上以 “牛魔王” 隐喻 “日寇”,暗讽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传达出 “团结一致方能打败敌军,迎接曙光” 的抗战精神。《铁扇公主》上映后,轰动了上海滩,其影响力迅速席卷亚洲,甚至在东南亚和日本的电影院里都热映不断。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舞台上崭露头角,也为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日本动画的崛起之路

    手冢治虫的时代

    20 世纪中叶,日本动画在世界动画舞台上崭露头角,而手冢治虫则是这一时期日本动画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 “日本动漫之父” 。1963 年,手冢治虫参与制作的日本首部长篇动画电视连续剧《铁臂阿童木》震撼登场,这部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日本动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铁臂阿童木》的故事设定在未来世界,科学省长官天马博士因痛失爱子托比欧,便以其为原型,运用 21 世纪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制造了拥有 10 万马力的少年机器人阿童木。然而,天马博士发现阿童木虽有托比欧的外貌,却不是他所爱的儿子,遂将其废弃。被遗弃的阿童木在继任的科学省长官茶水博士的关爱下,获得了机器人的家人和人类的朋友,并在未来世界的种种事件中,一边保护人类,一边不断成长。

    在制作方面,手冢治虫为了节省成本,开创性地使用了 “三格拍摄法”“移动赛璐珞”、静止画面等拍摄手法,这些创新手法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确立了日本电视动画的基本形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铁臂阿童木》的第一集就获得了 27.4% 的收视率,之后更是一路攀升,最高曾达到 40.3%,这一成绩至今仍是日本电视动画的收视率最高纪录。它的成功,引发了众多新旧动画公司加入到电视动画的制作中,促使日本动画业高速发展,使日本逐渐成为动画大国。

    1965 年,手冢治虫推出了另一部经典之作《森林大帝》,这也是日本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系列 TV 动画。故事围绕着森林之王白狮子彭吉鲁的儿子雷欧展开,彭吉鲁为救妻子牺牲生命,小雷欧继承了父亲的英勇性格,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最终成为了百兽之王,森林的大帝。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其核心是关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手冢治虫通过雷欧的成长历程,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森林大帝》的播出,标志着日本动画在内容深度和表现形式上的进一步拓展 。

    手冢治虫的作品创作主题多样,强调 “生命的尊严”,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科幻、侦探、哲学等各领域,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人文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首创将电影手法运用到漫画中,奠定了日本漫画的风格和特色,在动画领域,他开创有限动画的先河,将故事情节连续性带入动画中,为日本动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多元风格的涌现

    在《铁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的引领下,日本动画迎来了风格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71 年,《鲁邦三世》登上电视荧屏,这部动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鲁邦三世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怪盗,他与搭档次元大介、石川五右卫门以及神秘的峰不二子一起,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险刺激的冒险。《鲁邦三世》的剧情充满了悬念与惊喜,每一个故事都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动画中的角色形象鲜明,鲁邦三世的潇洒不羁、次元大介的忠诚可靠、石川五右卫门的沉默寡言,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9 年,《哆啦 A 梦》横空出世,这部动画以其温馨有趣的故事和可爱的角色形象,迅速风靡全球。《哆啦 A 梦》的故事围绕着来自未来的机器猫哆啦 A 梦和小学生野比大雄展开,哆啦 A 梦拥有一个神奇的四次元口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未来道具,这些道具帮助大雄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动画通过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传递了友谊、勇气、善良等积极的价值观念,深受观众喜爱 。在角色塑造上,大雄的胆小懦弱却又善良正直、胖虎的霸道却又重情重义、小夫的狡猾却又聪明机智,都让这些角色仿佛生活在我们身边,真实而生动。

    动画发展的背后故事

    技术突破与创新

    动画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技术不断突破与创新的历史。从最初的手绘动画到如今的数字技术,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为动画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 20 世纪初,动画主要以手绘为主,每一帧画面都需要动画师精心绘制,制作过程耗时费力 。例如,早期的迪士尼动画,为了呈现出流畅的动作和细腻的表情,动画师们需要绘制大量的关键帧,然后通过中间画的补充,使画面动起来。这种传统的手绘方式,虽然保留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制作效率较低,成本也相对较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逐渐进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动画的制作方式。通过计算机软件,动画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创建角色模型、场景和特效,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3D 技术的应用,使动画作品呈现出更加逼真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如皮克斯工作室的《玩具总动员》,作为第一部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动画长片,它的出现标志着动画制作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启了 3D 动画的新时代。

    文化融合与传承

    动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在 20 世纪初的动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运用。例如,中国的动画作品常常取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古典文学,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这些作品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戏曲元素和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展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在角色设计上,孙悟空的形象借鉴了京剧脸谱的造型,色彩鲜艳,线条夸张,生动地展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和叛逆精神;在场景设计上,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出神秘而宏大的氛围。

    日本动画同样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日本的动漫作品常常以日本的历史、神话、民俗为背景,展现出独特的日本文化魅力。如《千与千寻》中,充满了日本传统的神道教元素,汤屋中的各种神灵形象,以及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服饰文化等,都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日本动画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将西方的科幻、冒险等元素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动画作品的文化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动画作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背景,而是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动画世界。例如,美国迪士尼的《花木兰》,以中国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蓝本,融入了西方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同时在画面风格和音乐创作上,也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了文化融合的经典之作。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动画作品的内涵,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

    动画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些诞生于 20 世纪初的动画,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回忆,成为了我们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记得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动画片的播出。当熟悉的片头曲响起,那种兴奋和期待的心情至今难以忘怀。《铁臂阿童木》中阿童木勇敢地与邪恶势力战斗,守护世界和平的身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哆啦 A 梦》里哆啦 A 梦从四次元口袋里拿出各种神奇道具,帮助大雄解决难题的情节,激发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力;《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更是让我们崇拜不已 。这些动画角色就像我们的童年伙伴,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个欢乐的时光,成为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

    对艺术和文化的推动

    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推动作用。在艺术风格上,动画融合了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手绘动画到后来的计算机动画,动画的制作技术不断创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现手法。例如,迪士尼动画以其精美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角色形象,成为了动画艺术的典范;日本动画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树一帜。

    在文化传播方面,动画成为了传播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重要媒介。通过动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历史故事和社会风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中国的动画作品常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将中国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展现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日本的动漫作品则将日本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武士道精神、茶道文化等融入其中,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精美的画面,向世界展示了日本文化的魅力 。

    结语:动画,永不落幕的梦想舞台

    20 世纪初的动画,宛如一颗种子,在艺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动画作品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欢乐和感动,更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在动画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动画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动画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以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着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动画,这个永不落幕的梦想舞台,将继续绽放光彩,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