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欧美集体抛弃,中国疯狂追捧!增程式是韭菜收割还是战略最优解?

    绅士Football头像绅士Football头像
    绅士Football02-21

    一、国外淘汰增程技术的核心原因:

    1. 技术与市场成熟度的错位

    增程式技术并非新事物,其历史可追溯至1900年保时捷发明的首辆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然而,欧美日车企在后续发展中逐渐放弃该技术,核心原因在于其技术门槛较低,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例如,海外车企在发动机和变速箱领域已高度成熟,增程式带来的能效提升无法超越传统燃油车或插混车型的经济性优势。此外,欧美市场对油耗敏感度低(油费占收入比例小),而电价较高,导致消费者更倾向于燃油车或纯电车型。

    2. 环保政策的差异

    欧洲等地区对环保车的定义更严格,要求车辆必须完全脱离燃油驱动。例如,部分欧洲国家计划禁售燃油车,而增程式因依赖燃油发电被排除在环保车序列之外。相比之下,中国政策更注重排放控制,增程式因可挂绿牌、享受补贴而获得政策支持。

    3. 产业链与市场策略的权衡

    老牌车企如大众、丰田选择观望增程市场,因其技术门槛低、市场易饱和,且利润空间有限。海外车企更倾向于投资纯电或插混技术,避免陷入价格战。

    二、国内增程技术爆火的驱动因素:

    1. 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早期增程车型因电池小、油耗高被诟病,但国内车企通过技术优化大幅提升竞争力。例如,电池容量从16kWh升级至40kWh以上,纯电续航突破200公里,馈电油耗接近插混水平。同时,增程式“可油可电”的特性完美契合中国复杂的出行场景(如春运长途、城市通勤),解决了纯电车的续航焦虑。

    2. 政策红利与成本优势

    增程式在国内可享受新能源补贴与绿牌政策,而车企通过简化结构(如取消多挡变速箱)降低成本,使其价格更具竞争力。例如,理想汽车通过增程式实现扭亏为盈,成为新势力盈利标杆。

    3. 智能化与用户体验的叠加

    国内车企将增程式与智能化深度融合。例如,理想汽车通过“可移动的家”理念(冰箱、彩电、大沙发)提升舒适性,华为则以无图自动驾驶技术赋能增程车型,形成差异化卖点。

    三、增程式是“智商税”还是好技术?

    1. 争议焦点:技术先进性与可持续性[干杯]

    -批评观点:增程式被指技术落后,本质是“燃油充电宝”,二次能量转化效率低,长期可能阻碍电池技术发展。高速油耗偏高、电池充放电损耗等问题也被诟病。

    支持观点:技术本身无绝对优劣,关键在于应用场景。增程式在国内的爆发源于其“过渡性”价值——在固态电池普及前,平衡续航与成本,满足用户即时需求。

    2. 用户视角:实用主义的选择[干杯]

    对消费者而言,增程式提供了接近纯电的驾驶体验,同时规避了纯电车的续航短板。例如,理想ONE用户80%时间使用纯电模式,仅长途时启用燃油发电,综合使用成本低于传统燃油车。

    3. 未来趋势:技术迭代与市场分化[干杯]

    固态电池的普及(预计2027-2028年)可能终结增程式的过渡使命。但短期内,其与高阶智驾的结合(如激光雷达、端到端AI)仍将维持竞争力。

    四、总结:技术的中立性与市场的选择:

    增程式既非“智商税”,也非终极解决方案,而是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在国内的成功源于政策、技术、用户需求的三重共振,而国外的冷遇则反映了市场环境与产业路径的差异。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突破,增程式或将退居次席,但其在推动电动化普及、倒逼智能化创新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增程车的核心标准仍是实际需求:若长途场景少,纯电更优;若需“全场景覆盖”,增程式仍是当下务实之选。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