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高速智驾突刹遭追尾!车主怒求换车,智驾安全再陷危机?

    路泽呈头像路泽呈头像
    路泽呈02-20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5年1月31日,杭州车主蒋先生驾驶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经历了一场惊魂时刻——车辆智驾系统突然将时速从95公里骤降至33公里,导致后方宝马X5(图片|配置|询价)追尾,两车损毁严重。这场事故不仅让车主直呼“要求换车”,更将小米智驾技术的安全性推向舆论风口浪尖。今天,我们深度解析这起事件背后的技术争议、法律困境与行业启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事故回顾:智驾“幽灵刹车”成导火索

    根据蒋先生描述,事发时他正使用小米SU7的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路况良好且前方无障碍物,但车辆在3秒内从94公里/小时急刹至33公里/小时,后方车辆因制动不及发生碰撞。交警判定双方同等责任:蒋先生因“低速行驶”担责,宝马车主则因“未保持安全距离”担责。

    争议焦点

    • 智驾系统是否失控:小米相关负责人承认事故属于“误识别”,并称这是行业通病,“特斯拉也有类似问题”;
    • 责任划分合理性:车主质疑“车辆自主刹车为何由驾驶员担责”,认为智驾系统缺陷应归咎于厂商。

    二、技术争议:智驾的“误识别”困局

    1. 行业难题的袒露
      小米相关负责人坦言,智驾系统对“误识别”场景的应对仍是技术瓶颈,尤其是在看似简单的路况下突发异常动作。这一说法与特斯拉、小鹏等品牌的智驾事故案例不谋而合,暴露出行业共性风险。
    2. 用户信任危机
    3. 蒋先生表示,事故前他“完全信任”智驾系统,但此次经历让他对小米宣传的“L2.9级辅助驾驶”产生质疑;
    4. 网友评论指出:“智驾的‘聪明’与‘愚蠢’仅一线之隔,用户成了技术迭代的‘小白鼠’”。

    三、法律困境:退车诉求为何难实现?

    1. 三包法限制
      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蒋先生的案例因未达到“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修理次数或时长标准,退车诉求缺乏直接法律支持。
    2. 举证难题
    3. 目前缺乏第三方检测报告证明智驾系统存在设计缺陷;
    4. 交警责任认定中“驾驶员担责”的结论,进一步削弱了车主主张厂商责任的依据。

    律师建议:车主可通过专业鉴定锁定系统缺陷,或与厂商协商补偿方案。


    四、行业反思:智驾时代的安全悖论

    1. 技术激进与保守的博弈
      小米SU7
      NOA功能主打“全场景覆盖”,但此次事故暴露了功能边界模糊的问题。业内专家指出,厂商在宣传中需明确“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避免用户过度依赖。
    2. 监管与标准的缺失
    3. 当前法规仍将驾驶员视为安全第一责任人,智驾事故的权责认定缺乏细化条款;
    4. 消费者呼吁建立智驾系统“黑匣子”数据公开机制,提升事故溯源的透明度。

    五、小米的应对:沉默与行动并存

    1. 公关策略的争议
      事故发酵多日,小米官方仍未公开回应,仅通过门店负责人私下承认技术缺陷,引发用户对品牌责任感的质疑。
    2. 技术优化的紧迫性
      此次事件与早前小米SU7“自动泊车故障召回”(涉及3万余辆车)形成叠加效应,小米亟需通过OTA升级优化智驾算法,挽回用户信心。

    结语:智驾的“成人礼”与用户的选择

    小米SU7的追尾事故,不仅是单一品牌的技术挑战,更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必须面对的“成人礼”。对消费者而言,拥抱新技术的同时需保持清醒:智驾是工具,而非司机

    小米若想化解这场危机,除了技术攻坚,更需以透明沟通重建信任。而对于蒋先生们,维权之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次发声都在推动行业的进步。


    互动话题:

    你会因为智驾功能选择一辆车吗?若遭遇类似事故,你认为责任应如何划分?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