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月29日、蛇年正月初一,也是我们云南跨年自驾的第七天。今天一天,我们就在和顺古镇游玩,基本原则有两条:一是人动,车不动;二是既要心动,更要行动。一天走下来,虽然有点累,但收获满满,快乐多多,长进盈盈。首次在和顺古镇过年主要感受有“三美”。

朱总的题词
一、纯朴温情的原始之美
首先是青石板路的踏实美。我走过不少石板路,但这次在和顺古镇走石板路却感觉甚好。

砖墙石路 走的踏实
这里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分布在小巷街道和上坡下坡,比我们老家山西运城乡村的石板路,要宽得多要长得多。每一块石板都似乎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沧桑且从容,既触手冰凉、触脚硬实,却带着历史的温度和柔情。

和顺顺和,路阔人顺
加上有路旁的明清建筑作背景板,青白相映成趣,高低错落有致,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跌宕,一石一房均彰显古韵悠长。

商铺林立 烟火气浓
其次是中西方建筑风格结合的近乎完美。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环山而建,从东到西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古镇内的明清古宅、祠堂、牌坊等建筑大多保存完好,见证了古镇的辉煌历史。走进大街小巷,扑进眼帘的房屋建筑美不胜收,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大气,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局气,还兼有东南亚建筑的风情灵气。

民晏食府 百年老字号
当看到百年宅院、宗祠、石桥、牌坊、洗衣亭、月台等明清古建筑群时,我内心禁不住赞叹道,这里是处处显经典,步步有故事。我还想象,如果不是春节长假,如果不是旅游旺季,到这里住几天,更会感受到古镇的古朴宁静,体验放慢生活节奏、享受宁静致远的全新感觉。

蓝天白云 人间美好
再次是镇村合一的田园风光秀美。在“许愿树”旁,在“和顺人家″边,就是油菜花田,就是水稻田,就是草莓采摘田,加上蓝天白云,真是美到没话说。

新鲜草莓 让人嘴馋
当你走累了、嘴馋了,就可以停下来,坐到路边,看山青水秀,闻油菜花香,也可以到田里采摘几斤新鲜的草莓,养眼也养胃。我们四人,两人去采摘草莓了,一人去拍照了,我则坐在路边看油菜花。

油菜花开 金色世界
我发现和顺这边的油菜花,不像澄江那边有两米高,也不像我的家乡只有半米高,这里有一米多高。我想到,家乡的油菜花,只有到了清明节后才盛开。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前,村里的油菜地都是生产队的,社员们的自留地、猪地,都是种小麦、玉米的,以弥补口粮的不足和粮食的短缺。哎,我这是心放松了,事想远了,过去的事已过去了。

春到和顺 天遂人意
二、热闹鲜活的时尚之美
由于今天是初一,古镇的气氛与昨天相比略有不同。当我们在水碓村时,游客并不多。但当走过益群中学、来到野鸭湖时,游客就明显多了,过年的气氛热烈洋溢。尤其是“世界腾冲 天下和顺”的迎客屏风墙前,人气最旺,在此打卡照相的游人们排起了长队。

水碓村,和顺笫一村
当我们爬上高坡,眼前豁然一亮,高挂的红灯笼在空中排成长阵,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招呼客人的声音此起彼伏,显然是到古镇的闹市区了。商铺多是卖当地特色食品,如鲜花饼、洱丝等,还有来自缅甸的玉制品等。

加工普提杲的“匠师”
我们参观了文昌宫。它始建于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是纪念我国古代的一位文化名人文昌帝君而修建的。此宫不仅纪念先帝,还褒奖当地才俊,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我觉得这种方法相当英明,既有文神召唤,也有子民应随,显然要比纯粹的神庙鼓舞人心并引领当地潮流。

文昌宫侧门
为了吸引青年游客,近几年和顺古镇不断充实新元素、增多新玩法,以“嘉年华”的形式,让来这里过年的游人们饱享传统和时尚融合的快乐。今年也是如此。

巡游嘉年华引人注目
巡游创新是亮点。巡游队伍从古镇入口出发,经牌坊、过古桥,在古朴的小巷中蜿蜒前行。表演充满中国特色和异域风情。舞龙队先声夺人,表演最具中国传统韵味,在节奏感十足的锣鼓声中,一条金龙在舞龙者的操控下腾挪翻滚,不断赢得喝彩声,把新春喜庆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马帮文化馆的展品
马帮队伍重现当年“走夷方”的艰辛与辉煌,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西南古道曾经的商贸盛景之中。邻国歌舞的表演也不甘人后,缅甸舞者的轻盈舞姿、印度音乐的悠扬旋律、泰国舞者的灵动步伐,共同编织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不少游客纷纷加入歌舞队伍尾后,跳起了中国式“缅舞”、“傣舞”,从而也让“狂欢”变成了“群欢”,欢庆新春。

“不务正业”的小巷小商主
集市守正是卖点。走进和顺小巷,仿佛置身于一个浓缩版的东南亚市场。来自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的特色商品摆满摊位,其精致和绚丽,让人爱不释手。美食区更是香气四溢,地方特产松花糕、椰奶香浓的缅甸甜品、独具风味的印度咖喱,均让游客的味蕾尽情享受异国慰藉。

充满人情味的商铺
三、深厚悠远的人文之美
游览完和顺古镇,虽然是“匆匆而来,草草而过”,但对我的震撼是强烈的,教育是深刻的,感悟是铭心的。古镇的秀美、建筑的壮美,固然令人难忘,但隐在其后的人文景观,更让人叹服。

站在和顺看天下 气冲霄汉
一是名称先美让人赞叹。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4公里,原名“阳温暾”。

和顺原始版 士和民方顺
因有小河绕村而过,改名为“河顺”。后人又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将“河顺”村改名为“和顺”村。

李主的题词放眼世界
俗话说得好,换人如换刀,换名要转运。古镇始建于明朝,现存传统民居千余座,其中清代民居百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再看看朱总的“和顺和谐”、李主的“内和外顺”、田副总的“民办民营民富国强”的题词,更为古镇的今天添色增彩。

字不在多,安民就灵
我还联想到,古镇现辖3个社区8个自然村,共有2千多户,7千多人,不到我们老家一个乡一半的人口。但看看人家的影响力和活力,真让我这个爱家乡的老年人汗颜啊。发展才是硬道理。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为官旧识,口号喊得再响亮,不实干、敢干、创新干,有山有水也不会山青水秀,更不会变成金山银山。

独步全国的和顺图书馆
二是文化底蕴之厚重让人惊叹。先说镇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成立于1928年。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该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在图书馆内游览,顿感知识的重要,似乎找到了民智泉源、兴镇旺镇的密码。

马帮雕塑 形象逼真
再说古镇的多元文化。由于地处边陲和早期商业发达,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和边地文化在和顺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这在我国,也是独领风骚的。

马帮文化 历史记忆
同时,和顺古镇还是毛主席在延安时的秘书、中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我年轻时曾参加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苦读他主编的《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受益很大,也为自己当年获得崇文区哲学成绩第一名打下扎实的基础。看古镇、祭先辈,也是我此次云南跨年自驾游的初衷。

艾思奇纪念馆
尊师重教之一以贯之让人感叹。这是我游览完和顺古镇的最大感受。当我们来到“和顺人家”南侧,在“双虹桥”与“和顺人家”之间,看见了一座“雨洲亭”。看碑文介绍,这是为纪念古镇“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亭中“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

“雨洲亭”一角
无独有偶。在“雨洲亭″荷池边的道路,称秋农路,它也是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命名。而益群中学,则是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旧址原设立于文昌宫。可以说,益群中学见证并助力了古镇的发展和繁荣。

“秋农路”石碑
尊师重教,以镇中学的首任、二任校长的名字建亭设路,这在内地县镇级单位,恐怕是没有的。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古镇闹市区差不多二百多米,就有一座“洗手池”设施,高低两个,适用成人和儿童,并都能正常使用,显示当地管理重视教养一致、重视卫生健康的优良传统。

遍布闹区的“洗手池″ 教养并举
我们中午在景区正门里、侨光广场西南角的“和顺人家”就餐。这里曾是腾冲近代巨商、香港富滇银行创办人张木欣的私家藏书楼,环境清幽,文化气息浓郁,是感受和顺文化、品尝和顺风味的绝好之处。

米线好吃,功夫在碗外
吃的是云南“过桥米线”,过程充满仪式感,味道也上乘可口,应是进滇以来,米线最好吃的,没有之一。

田副总给“和顺人家”的题词
今天我们都走了不少路,微信运动显示都在万步之上。风景就在路上,多走才能多看;当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两者平衡,才能欣赏更多的风景!勇于付出,包括旅行花钱多也是一种勇敢。因为,钱花在自己身上,才切实有实际价值;因为钱为你服务,你才真正成了钱的主人!

美景在路边,在脚下!
2025年2月10日整理于北京家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