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零跑汽车:新势力盈利破局者的务实主义密码

    #零跑凭啥成为第二家盈利新势力#

    当造车新势力普遍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深"的怪圈时,零跑汽车在2023年四季度交出了一份令行业瞩目的成绩单: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提前一年达成既定目标,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盈利的中国新势力车企。这个曾被质疑"低调得不像新势力"的企业,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积累到商业闭环的蜕变,其成功密码正藏在"车圈优衣库"的战略定位与极致务实的经营哲学之中。



    一、战略定力:做新能源时代的"国民车"制造商

    在新能源车企纷纷冲击高端化时,零跑汽车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锚定15-20万元主流消费市场。这个被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宋系列验证过的"黄金赛道",覆盖中国60%以上的汽车消费需求。零跑C系列SUV家族以"款款皆爆款"的市场表现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性:C11累计交付突破10万辆,C10上市首月订单即破1.5万辆,精准卡位家庭用户对智能电动车的核心诉求。

    这种市场定位背后是深刻的商业洞察。创始人朱江明曾直言:"汽车行业的本质是制造业,规模效应才是终极护城河。"通过聚焦大众化市场,零跑成功避开30万元以上市场的贴身肉搏,在规模更大的基盘市场建立起成本优势。正如优衣库用基本款征服全球消费者,零跑用"技术平权"策略将高阶智驾、CTC电池底盘一体化等前沿技术下放到15万元级产品,重构了智能电动车的价值标准。



    二、技术纵深:全域自研构建成本护城河

    在合肥工厂的自动化车间里,70%的生产设备来自零跑自主研发。这个细节折射出企业最深层的竞争力——通过全域自研实现技术主权。从智能驾驶芯片"凌芯01"到行业首个整车无感式OTA,从全球首款可变架构油冷电驱到CTC2.0技术,零跑建立起覆盖整车成本70%的核心技术自研能力。这种"软硬一体"的研发布局,使其在电子电气架构、电池系统等关键领域的自制率突破6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深度垂直整合带来惊人的成本控制能力。对比2023年财报数据,零跑单车毛利率从-9.4%提升至6.9%,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当友商为4680电池量产焦虑时,零跑通过自研的"升压快充"技术,用成熟电芯实现800V平台效能;当行业陷入智驾芯片"军备竞赛",其自研的"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用1颗SOC芯片实现友商4颗芯片的功能。这种"把1块钱花出3块钱效果"的研发哲学,正是制造业最本质的竞争力。

    三、规模效应: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突破

    2023年14.4万辆的交付成绩,不仅使零跑稳居新势力第一阵营,更标志着其开始跨越规模效应的临界点。随着年产30万辆的产能释放,零跑的单车制造成本较2022年下降18%,研发费用占比从18.7%降至12.4%。这种良性循环在2024年持续加速:一季度交付3.3万辆,同比增长217.9%,带动合肥、金华两大基地产能利用率突破85%。



    规模扩张与成本优化的正反馈循环,在供应链端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与佛瑞亚、宁德时代等供应商的深度协同,零跑将电池包成本控制在0.65元/Wh以下,较行业平均低15%;自建的三电系统生产线使电驱总成成本下降30%。这种全链路成本管控能力,使其在2024年价格战中游刃有余地推出"新春补贴政策":叠加国家以旧换新补贴与15000元现金红包后,C11增程版实际入手价下探至13.88万元,用B级车的空间配置冲击A级车市场。

    四、新势力2.0时代的生存启示录

    零跑的盈利破局,标志着新势力竞争进入2.0时代。当资本驱动的"烧钱换市场"模式难以为继,真正考验企业的将是制造业基本功: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怎样在规模扩张中保持运营效率?零跑给出的答案是——用工程师思维做产品,用制造业逻辑做生意。



    在合肥基地的车间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每辆车的"成本树状图",从线束长度到焊点数量都被拆解到小数点后两位。这种极致的成本意识,让零跑在2023年节省了8.7亿元采购成本。而全域自研带来的技术弹性,使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C10从设计冻结到SOP仅用18个月,创下行业新纪录。

    站在盈利拐点上的零跑,正在书写新势力转型的范本。其发展路径证明:新能源汽车的终局竞争不是参数的堆砌,而是体系化能力的较量;不是颠覆传统制造业,而是用数字技术重构制造效率。当行业从"颠覆者"叙事回归商业本质,零跑的务实主义或许正是穿越周期的正确姿势。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