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High-Level Intelligent Driving)这一叫法的由来与现阶段定义,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行业竞争和营销需求的多重推动。以下从**概念起源**和**定义标准**两方面展开分析:

---
### 一、高阶智驾叫法的由来
1. **技术升级与功能扩展的需求**
早期智能驾驶功能以基础的L1-L2级辅助驾驶(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为主,但随着技术迭代,车企开始将更复杂的功能(如高速领航NOA、城市NOA、自动泊车等)统称为“高阶智驾”,以凸显技术领先性。例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将高速NOA、城区领航等功能打包为高阶智驾方案,并强调硬件配置(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的升级。
2. **市场竞争与营销策略**
车企通过“高阶智驾”概念争夺用户心智,尤其在2025年“智驾元年”背景下,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小鹏、华为)加速将智驾功能下沉至10万-20万元车型市场,试图通过“全民智驾”标签抢占份额。例如,比亚迪宣称“天神之眼”覆盖10万级车型,零跑则计划在15万元以下车型普及智驾。
3. **行业标准模糊与动态调整**
国际标准(如SAE分级)虽定义了L0-L5的自动驾驶等级,但实际应用中,厂商对“高阶”的定义随技术迭代不断变化。例如,两年前的高速NOA可称为高阶,而当前需支持城市复杂路况(如施工区域识别、红绿灯响应)才被认可为高阶。
---
### 二、现阶段高阶智驾的定义争议
目前行业对高阶智驾的定义尚未统一,主要围绕以下维度展开讨论:
1. **功能层级与场景覆盖**
- **基础标准**:需超越传统L2级辅助驾驶(如自适应巡航),具备高速/城市NOA、代客泊车、复杂场景决策等能力。
- **进阶要求**:如余承东等业内人士认为,真正的高阶智驾应接近L4级(高度自动驾驶),能在特定场景下完全接管驾驶任务,并承担系统责任。
2. **硬件配置与算力门槛**
- **传感器组合**:多数厂商以激光雷达作为高阶智驾的标志(如比亚迪A方案配备3颗激光雷达),但部分企业(如特斯拉、华为乾崑ADS SE)尝试通过纯视觉方案降低成本。
- **算力需求**:高阶系统通常要求100 TOPS以上算力芯片(如英伟达Orin X),而中阶方案(如易航智能)通过算法优化在低算力芯片实现类似功能。
3. **法规与责任划分**
- **政策空白**:中国现行法规尚未明确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责任归属,导致厂商多以“辅助驾驶”规避风险。2025年4月《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实施后,L3级车辆需明确系统与驾驶员的权责边界。
- **用户认知**:消费者常以“是否需人工接管”判断智驾等级,但厂商宣传常模糊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
### 三、总结:现阶段如何定义高阶智驾?
综合行业实践与专家观点,可归纳为以下核心要素:
1. **功能维度**:支持高速/城市NOA、复杂泊车、动态避障等场景,覆盖L2+至L3级功能。
2. **硬件门槛**:至少配备激光雷达或高精度传感器,算力不低于100 TOPS。
3. **责任承诺**:若车企敢为智驾系统的失误担责,则更接近真正的高阶智驾。
4. **动态演进**:随着技术进步,“高阶”的定义将持续升级,例如从高速NOA转向城市全域NOA。
当前争议的核心在于,部分车企将基础辅助功能包装为“高阶智驾”,而余承东等批评者强调需区分“凑合能用”与“好用安全”的界限。未来,随着法规完善和技术成熟(如2025年L3级量产),高阶智驾的定义或将逐步标准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