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前,外媒透露了一则数据:关于2023年全球汽车行业的高负总额情况,
大众3.2W亿负债,
丰田2.6W亿负债,
奔驰宝马通用这些车企也都是上万亿的负债起步,
由此可见,高负债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的常态,不管是日系车、德系车还是美系车的头部车企,他们的总负债都是很高的,甚至有些都高于营收的。
和房地产高负债=高压线不同,汽车企业的高负债某种程度上是车企在市场上的实力的一种体现。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高负债都是好事,
要是高负债的构成主要是无息负债,就是偏良性的,
要是高负债的构成主要是有息的那也不少啥好事了.毕竟银行的利息可不少.
这里简单介绍下负债的两种情况,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
有息负债是指公司向金融机构借钱、以及在资本市场发行的债务,需要支付利息。
无息负债是指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性负债,主要包括还没到期的供应商货款、即将支付的员工薪酬、尚未到期缴纳的税费,以及合同负债(如公司预收客户的购车款等,在产品交付后就会从负债转化为收入),没有利息成本。

这么一看,福特\通用\大众这些传统车企的日子也不好过啊,有息负债这么高,光利息就够头疼的了,尤其是丰田和福特哥俩都超过65%的有息负债了.
倒反是主打新能源的比亚迪,只有6%的有息负债,在全球主流一众高占比有息负债的车企里显着格格不入,虽然同为重资产,但迪子的肩上的背包可太轻了。
国内其他的主流车企有息负债规模也都是较低的水平。
2023年吉利控股有息负债1082亿元,在总负债占比24%;
上汽有息负债1078亿元,在总负债占比16%;
东风集团股份有息负债593亿元,在总负债占比34%;
长城汽车有息负债225亿元,在总负债占比17%;

一个车企的资金链健康与否,还和应付账款有很大关系,企业规模越大,营业收入越高,对外采购与合作的体量也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更明显。对于车企而言,合作体量的增大,体现在财报上就是应付账款的增长。
衡量一家企业的应付账款规模是否合理,要结合其营业收入。可通过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若该指标越低,说明该企业相对于其营收规模,未到期支付的供应商货款比例越低.

从数据可见,赛力斯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为84%,东风集团股份为57%,长安汽车为50%,长城汽车为40%,上汽集团为36%,比亚迪为33%。
除了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外,供应商合作的账期也是衡量车企健康度的因素之一,从2023年年报来看,比亚迪与供应商合作的账期在国内一众车企里都算是短的,只有128天,上汽集团是140天,长城汽车是163天,长安汽车是185天,东风集团股份是226天,赛力斯为313天。
迪子之所有能在这么大摊子的前提下,还能有如此健康的资金链,这都离不开,比亚迪恐怖如斯的整合能力。
一、比亚迪的逆周期密码
垂直整合的资本沉淀
从IGBT芯片到刀片电池,比亚迪70%的零部件自制率(构建了独特的资本护城河。高负债多无息低于行业平均账期的金融健康度,让资金周转更丝滑,可以空出更多的现金流。这种"技术纵深+供应链纵深"的双重布局,使比亚迪在2020-2023年间将资本支出占比从12.7%降至8.9%,而研发投入强度却逆势提升至6.1%。
动态平衡的负债艺术
- 比亚迪的财务策略展现出东方管理智慧:有息负债始终控制在经营性现金流的安全线内
- 通过ABS、ABN等工具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提升至行业均值2.3倍
- 应付票据占比超60%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既保证供应商权益又优化自身现金流
这种"造血优先于输血"的财务哲学,使其在2023年行业平均融资成本升至5.2%的环境下,维持了4.1%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二、账期革命背后的产业控制权
短账期的战略深意
- 对比行业平均182天的应付账款周期,比亚迪的账期管理本质是供应链话语权的重构:对战略供应商推行"现金折扣+订单保障"组合拳,将付款周期压缩30%
- 建立供应商分级管理体系,核心伙伴可获得技术协同开发与产能共建
当博世、大陆等Tier1企业为比亚迪开设专属技术团队时,意味着传统汽车供应链的权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位移。
现金流驱动的研发飞轮
- 低负债策略释放的财务空间,正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加速度:
- 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开发周期比行业标准缩短40%
这种"技术变现-现金流增强-研发投入加大"的正向循环,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正如宁德时代曾毓群所言:"在电动车时代,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度直接等同于对资本市场的议价权。"
三、中国模式的全球启示
比亚迪的实践揭示出汽车产业变革的新逻辑:当产品竞争升维为生态竞争,财务健康度将成为衡量企业战略能力的核心指标。其带来的启示正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
- 供应链控制权争夺白热化:特斯拉加快4680电池自产,大众筹建欧洲电池联盟
- 技术自研成资本定价锚点:资本市场对"含硅量"企业的估值溢价扩大至2-3倍
- 产业金融工具创新加速: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碳积分证券化等新工具涌现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吴听指出:"中国车企在供应链效率与财务稳健性方面已建立起代际优势,这种能力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关键筹码。"当慕尼黑车展上欧洲车企高管排队体验比亚迪展车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套颠覆性的产业运营范式。

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局中,比亚迪的低负债奇迹绝非财务技巧的胜利,而是中国制造业系统性能力的集中爆发。它证明在资本密集的汽车行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重构成本结构,通过供应链协同提升资金效率,最终实现"既要规模增长,又要财务健康"的战略平衡。这种发展范式不仅为中国车企全球化开辟新路径,更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东方解决方案。当产业竞争的焦点从产能规模转向生态效能,那些能够将技术话语权转化为财务话语权的企业,终将在新赛道上赢得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