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核爆:6.98万的智驾车,撕碎行业定价铁律
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秦PLUS DM(图片|配置|询价)-i智驾版以 7.98万元的起售价横空出世,这一价格不仅击穿了燃油车最后的防线,更让智能驾驶首次闯入10万元以下市场——过去,这是L2级智驾功能的“禁区”。

比亚迪的定价逻辑堪称“技术暴力”:
成本重构:第五代DM技术将亏电油耗压至2.93L/100km,刀片电池量产成本下降30%,自研智驾系统DiPilot 100省去第三方技术授权费;
规模碾压:2024年427万辆的销量基盘,让单车研发成本摊薄至行业难以企及的水平;
生态闭环:从电池、电机到智驾算法的全产业链自研,形成“技术-成本-市场”的飞轮效应。
当特斯拉还在为Model 2的20万元定价犹豫时,比亚迪已用“6万级智驾车”重新定义市场规则。

智驾平权:从奢侈品到日用品,改写产业游戏规则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DiPilot 100),搭载29个传感器,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L2+功能,却未因低价而减配。这一策略彻底颠覆行业潜规则:
1. 技术下沉:传统车企将智驾作为高端车型溢价工具,比亚迪却将其变为普惠型基础设施。2025年计划实现60%车型标配高速NOA,目标销量300万辆;
2. 用户教育:通过App内置“智驾考试”功能,以视频教学降低使用门槛,培育全民智驾习惯;
3. 生态捆绑:DiLink 100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深度联动,形成“越用越懂你”的体验黏性。
此举如同向市场投下“认知炸弹”:当10万元级车主也能享受自动变道、智慧避障时,传统车企的“配置等级制”商业模型将土崩瓦解。

行业震荡:一场“技术民主化”引发的连锁反应
比亚迪的定价策略正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合资品牌恐慌: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等燃油车被迫加入价格战,但缺乏新能源产业链支撑,降价空间不足;
新势力困局:蔚来、小鹏等依赖智驾溢价的企业,面临“技术价值被摊薄”的风险,被迫加速全栈自研;
供应链革命: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智驾硬件需求激增,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博世、Mobileye等外资供应商议价权被削弱。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市场格局重塑: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L2+车型销量将从100万飙升至1000万辆,其中比亚迪将吃掉40%份额。当智驾成为“基础款”,车企竞争焦点将转向数据迭代效率与用户生态构建。

暗藏杀机:低价策略背后的“帝国野心”
比亚迪的疯狂降价,绝非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产业革命:
1. 定义标准:通过普及智驾功能,迫使行业接受“中国方案”技术路线,为后续数据采集、算法优化建立护城河;
2. 收割数据:300万辆智驾车每天产生的数亿公里路测数据,将加速端到端大模型的进化,形成“越卖越强”的正循环;
3.能源捆绑:超低油耗与长续航能力(满油满电2055公里),推动用户形成“插混依赖”,为电网储充一体化铺路。
这种“以价换势”的策略,实则是用短期利润换取长期产业话语权。当友商还在纠结“要不要跟进降价”时,比亚迪已悄然完成从“车企”到“智能出行服务商”的转型。

冷思考:狂欢背后的隐忧与挑战
尽管比亚迪的智驾攻势势如破竹,但隐患不容忽视:
质量承压:极致成本控制可能牺牲品控,2024年某车型因智驾系统误触发急刹遭集体投诉的教训犹在;
技术陷阱:无图NOA、城市领航等高阶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过度宣传或引发用户预期落差;
国际反制:欧美正酝酿针对中国新能源车的贸易壁垒,比亚迪墨西哥工厂的投产进度关乎全球化破局。

这场“技术平权”运动,既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导火索。当6.98万的智驾车开进寻常百姓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价格数字的跳动,更是一个国家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世界产业秩序的野望。
比亚迪的“掀桌式定价”,撕开了汽车产业转型的残酷真相: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重革命下,传统车企的护城河早已千疮百孔。当智驾从“溢价标签”变为“生存门票”,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技术民主化”浪潮,或将重塑21世纪的出行文明。正如网友所言:“以前觉得智能汽车是未来,现在才发现,未来已经便宜到7万块就能开回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