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中国汽车行业被投下一颗深水炸弹——东风与长安两家央企同日发布控股股东筹划重组的公告。公告寥寥数语,却直指核心:“可能导致控股股东变更,但实际控制人不变”。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流汹涌。这两家年销量合计超500万辆的“巨无霸”一旦合并,将超越比亚迪,跃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车企。
但这场重组,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它的背后,是政策高压下的求生欲,是市场内卷中的自救,更是中国汽车业“大而不强”的集体焦虑。

政策“紧箍咒”下的求生游戏
重组绝非偶然。国资委主任张玉卓2024年的一句评价——“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早已为这场变革埋下伏笔。国有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步履蹒跚,合资品牌利润持续萎缩,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销量总和竟不敌比亚迪一家。当市场用脚投票时,“国家队”的荣耀成了沉重的枷锁。
政策端更是步步紧逼:国资委要求对三家央企“单独考核”新能源技术、市占率与未来潜力,甚至直言“未来3-5年80%燃油车品牌将关停并转”。这无异于最后通牒——要么整合突围,要么淘汰出局。

抱团取暖,真能烧出春天?
重组逻辑看似美好:东风商用车强势,长安乘用车领先;前者布局中亚非洲,后者深耕东南亚;零部件采购议价权倍增,海外产能或爆发……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有业内人士直言:“两家企业找不到相互赋能的共同点。”东风与长安产品线高度重叠,自主品牌本就厮杀惨烈,合并后若无法梳理品牌矩阵,反而可能加剧内耗。更讽刺的是,两家企业2024年新能源销量总和(约120万辆)仍不足比亚迪的三分之一。
央企重组历来是权力博弈的修罗场。东风与长安分属不同央企体系(东风集团与兵装集团),管理风格、利益分配、人事安排皆是雷区。此前长安系高管空降东风管理层,曾被解读为整合前兆,但若无法形成统一战略,这类安排反而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导火索。

重组背后的行业真相
这场重组暴露了中国汽车业的三大顽疾:
1. 政策依赖症:国有车企长期享受资源倾斜,却未能培育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三大央企新能源投资超360亿元,但技术转化效率远低于民营车企。
2. 合资反噬: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合资品牌销量暴跌,暴露出“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失效。当外资品牌技术护城河崩塌,合资红利反而成了转型包袱。
3.内卷困局:中国汽车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绞杀”。2024年比亚迪凭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横扫市场,而国有车企仍在重复低效的同质化竞争。
从“物理合并”到“化学反应”
重组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若想真正破局,还是要解决眼前的棘手问题。去官僚化打破央企层级壁垒,引入市场化考核机制,避免重蹈“整而不合”的覆辙。集中资源攻克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而非继续在低端价格战中内卷。整合海外布局,打造差异化品牌矩阵,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价值”。

结语
东风长安的重组,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汽车业的荣耀与疮疤。它既是政策倒逼下的无奈之举,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但若只追求规模上的“世界第五”,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锻造,这场重组终将沦为一场华丽的泡沫。中国汽车业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巨婴”,而是真正的“巨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