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围绕“禁摩令”的争议不断升温。尽管全国仍有超200个城市禁止摩托车上路,但以西安为代表的解禁城市已通过实践证明了摩托车并非“原罪”,反而在科学管理下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本文将从交通治理、经济效益、社会需求等多维度论证解禁摩托车的必要性,并呼吁更多城市借鉴西安经验,推动禁摩政策的理性调整。

一、交通治理:解禁摩托可缓解城市拥堵与安全隐患
摩托车因其灵活性和高效性,天然适合城市短途通勤。以西安为例,自2017年解禁后,摩托车保有量从14.7万辆增至19.5万辆,但事故率未显著上升,反而通过严格管理(如强制上牌、驾照考试、划定专用道)实现了事故率下降。数据显示,西安市核心区高峰拥堵指数从2017年的第13名降至轻度拥堵级别,摩托车通过分流汽车流量,缓解了道路资源紧张问题。
相比之下,禁摩政策催生了电动车乱象。电动车因无需驾照、上牌宽松,导致逆行、闯红灯等违规行为频发,且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更大。而摩托车通过规范管理(如保险、年检制度),反而能实现更高的安全可控性。

二、经济效益:万亿级市场的潜力释放
摩托车产业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指出,放宽禁摩政策可释放超1万亿的消费增量,涵盖生产、销售、维修等多个产业链环节。西安解禁后,摩托车驾驶员数量激增78.93%,直接带动了本地摩托车文化、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此外,摩托车在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应用优势显著,其续航能力和载重效率远超电动车,对物流经济的提升作用不可忽视。
禁摩政策还抑制了国产摩托车产业的升级。目前国内摩托车企业多集中于低端市场,而解禁后可通过市场竞争倒逼技术革新,推动高端摩托车研发,与国际品牌抗衡。

三、社会需求:民生出行与代际公平的平衡
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承载着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公安部2025年新规将摩托车驾考年龄上限延长至70岁,正是对老年群体出行需求的回应。许多老年人因身体条件限制无法驾驶汽车,摩托车成为其接娃买菜、短途通勤的重要选择。
同时,年轻一代对摩托车的兴趣日益增长,将其视为个性化出行方式。禁摩政策导致部分爱好者转向非法改装电动车或“地下骑行”,反而加剧管理难度。与其“堵不如疏”,通过规范考证、强化交规教育,可引导摩托车文化健康发展。

西安随处可见的摩托车
四、科学管理:西安模式的示范意义
西安的成功经验证明,解禁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多方共赢。具体措施包括:
1. 严格准入制度:要求摩托车必须上牌、购买保险,驾驶人需通过正规驾考;
2. 路权划分:明确禁行高架和隧道,设置摩托车专用道;
3. 专项整治:打击非法改装、飙车、噪音扰民等行为;
4. 动态管控:根据交通流量调整限行区域,如春节假期对大雁塔景区实施灵活管制。
这些措施既保障了摩托车主的合法路权,又通过技术手段(如电子监控)降低了执法成本,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模板。
五、政策趋势:从“全面禁止”到因地制宜

当前,公安部已释放出政策松动的信号。2025年实施的摩托车驾考年龄放宽、行驶证电子化等新规,标志着对摩托车态度的理性回归。人民日报也呼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避免“一刀切”,例如在山区或中小城市优先解禁,而特大城市可采取“限摩”而非“禁摩”的折中方案。
结语:以开放姿态拥抱多元交通生态
摩托车解禁的本质,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与其将摩托车视为“洪水猛兽”,不如通过科学管理将其纳入现代交通体系。西安的经验表明,解禁不仅能提升交通效率、释放经济活力,更能体现政策的人性化与包容性。期待更多城市打破思维定式,以开放姿态拥抱多元出行方式,让摩托车成为城市发展的“润滑剂”,而非“绊脚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