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 SU7 “自愈” 疑云:OTA 时代,召回还是重启就能解决问题?

    小米 SU7 自上市以来,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科技配置,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然而,近期小米 SU7 的 “自愈” 事件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有车主反映,车辆在出现故障后,通过 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或简单重启,故障竟然神奇地 “自愈” 了。这一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也引发了行业内对于 OTA 技术在汽车质量管控中作用的深入思考。

    智能汽车软件故障案例频发

    在智能汽车时代,软件在车辆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软件故障也随之成为影响车辆安全和性能的重要因素。奔驰曾因通信模块软件设计问题,召回超过 260 万辆车辆。其通信模块软件在车辆碰撞触发紧急呼叫时,可能导致车辆位置偏差,影响救援及时性。国内车市在 2019 年因软件问题展开 22 批次召回,涉及 39.46 万辆缺陷车辆;2020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也发布过多条软件问题召回通知。这些案例表明,软件故障已成为智能汽车质量的一大隐患。

    OTA 技术对传统质量管控体系的冲击

    OTA 技术的出现,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它使得车辆能够通过无线网络进行软件升级,实现功能的优化和问题的修复。在传统汽车制造中,一旦车辆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召回的方式,将车辆送回 4S 店进行维修。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而 OTA 技术让车辆的软件更新变得更加便捷,部分问题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得到解决,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

    OTA 技术也对传统质量管控体系造成了冲击。在传统模式下,汽车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把控,确保车辆在交付时符合质量标准。但 OTA 技术的应用,使得车辆在交付后仍可通过软件更新改变其性能和功能。这就意味着,原本在出厂前就应解决的问题,可能会被推迟到车辆使用过程中通过 OTA 来解决。一些车企为了追求产品的快速上市,可能会在研发阶段压缩测试时间,将部分质量管控的环节后置,依赖 OTA 来弥补软件缺陷。

    车企用 “远程修复” 回避硬件缺陷?

    对于小米 SU7 的 “自愈” 现象,有观点质疑车企是否在用 “远程修复” 来回避硬件缺陷。虽然 OTA 可以解决一些软件问题,但如果是硬件故障,仅靠软件升级或重启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若车企将硬件问题归咎于软件故障,通过 OTA 来掩盖,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也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部分车企在面对车辆问题时,更倾向于采用 OTA 这种成本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这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硬件问题被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可能会逐渐暴露,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软件定义汽车是否降低品控底线?

    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汽车行业的争议焦点。支持软件定义汽车的人认为,软件的不断升级和优化能够提升车辆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空间。通过收集用户使用数据,车企可以快速了解车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过 OTA 进行修复,实现产品的持续改进。

    反对者则担心,过度依赖软件会降低品控底线。软件的开发和测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使经过严格测试,也难以保证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稳定运行。如果车企将大量精力放在软件上,而忽视了硬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可能会导致车辆整体质量下降。软件更新也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如与原有硬件不兼容等,给用户带来困扰。

    小米 SU7 的 “自愈” 疑云只是智能汽车时代质量管控问题的一个缩影。在 OTA 技术广泛应用的软件与硬件的质量平衡成为车企面临的重要挑战。车企应正视 OTA 技术带来的变革,完善质量管控体系,不能将 OTA 作为掩盖硬件缺陷的手段。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智能汽车软件和硬件质量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行车安全。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智能汽车时,也应提高对软件和硬件质量的关注度,理性看待 OTA 技术带来的便利和风险。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